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生工作  >  研究生工作  >  信息發布

郝長墀教授:真理、道德與學術規範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7-03-13

2016年3月2日下午,郝長墀教授就“真理、道德與學術規範”主題,在教1-201開講博士生導師論壇講座,這也是beat365体育官网博士生導師論壇活動第三期。講座過程中,郝老師結合生活實例巧妙風趣地向我們講解了學術規範相關問題,使同學們獲益良多。

1.道與技的關系

首先,郝老師以“為何要讀碩博”發問,告訴我們要認清做事情的目的和手段。緊接着又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說明了現代社會人們對于追求真理的不理解。同時提出希望:同學們能夠在三年或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去追求真理,而不将其作為手段和目的,這也是人生的意義。而如何獲得真理?這就涉及到對“道”的理解。道即真理,道之為首,行走的方向,追尋的目标。真理是唯一目标,真理引導到哪裡,走向哪裡。道即道德, “唯德者能得道” ,這就對于我們的道德品性、品行提出了要求。對應到研究生學習生活中,要求我們注重學術規範。

2.詳解學術不端行為

其次,郝老師講解了作為研究生的我們要時時注意的道德行為,列舉了七種學術不端行為:(1)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選題、構思、論證等);(2)僞造或篡改證據、文獻,捏造事實;(3)僞造注釋;(4)沒有參加創作,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5)未經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6)違反正當程序或者放棄學術标準,進行不當學術評價;(7)對學術批評者進行壓制、打擊或報複等。

同時也提醒同學們學術不端行為一旦發生,不可抹去,在以後的學術生涯中都仿佛是一顆定時炸彈,是獲得真理的障礙,會使人有不安感,内心痛苦。

3.重視學術訓練

接着,郝老師将課堂教學、原著、講座、會議、讀書會、外語和寫作這七個方面作為學術訓練的具體展開詳細說明。課堂教學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我們應做到學分不作假,不滿足于規定學分。對于原著閱讀來說,我們應關注作者本身的思想,不要去過分注重教材,容易使思想固化。同時提高對講座的重視程度,其實聽講座的過程也是一個激發靈感的過程。外語學習也是我們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要充分利用外教資源,提高外語能力。參與國内外會議更是一個極佳的自我鍛煉的機會,這也是同學們比較缺乏的學術訓練。最後,說明寫作可以采用八股文形式,就是以固定的模式去訓練,做到語言流暢易懂。

4.提問互動環節

聽完郝老師關于“真理、道德和學術規範”的講座後,同學們也結合自身學習實際,向老師進行了提問。在這一問一答中,我們也加深了對“學術規範”的理解。

學生:講座、會議聽到的觀點該如何引用?

郝老師:首先查找主講人已發表的文章是否有相似的觀點,若有就可引用文章;其次可以轉換方式,以“某某在某某場所講過某某觀點,對我很有啟發”的方式來表達。

學生:學術交流之後難以分清一個觀點是誰提出的?

郝老師:承認交流者對文章提供的幫助或批評,在文章中說明,但是前提是要确認問題是由自己提出。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