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理想信念教育專題講座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理論自信”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7-12-06
11月30日下午兩點半,beat365体育官网大報告廳,BEAT365唯一官网第十二屆研究生學術科技節之“博士生導師論壇——理想信念教育專題講座“第三講如期開講。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李佃來教授應邀作了主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理論自信“的講座。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研究生會主辦,beat365体育官网全體研究生黨員到場聆聽。
講座開始,李老師首先啟發大家思考理論自信的重要性。理論自信是“四個自信”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的國家意識形态,是哲學研究至關重要的對象。我們能否樹立理論自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特别是其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狀态。他指出: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相較于其它理論确實可以更好地與中國實踐相契合,那麼理論自信就能夠很容易地建立起來。目前社會上存在這樣一種聲音,即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西方傳來的思想,沒有資格取代中國傳統思想而占據指導地位。李老師認為,對這樣一種質疑的回應,其實也就是認識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是否相契合的問題。
首先,李老師從中國人百年來救亡圖存的曆史經驗出發展開論證。在革命年代,先輩根據馬克思主義創立了中國共産黨并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指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是無法否認的曆史事實。百年來,中國人救亡圖存的任務并不是從中國内部改良中國社會而是根本性地改造中國社會,不是王朝的更疊而是社會形态的變更。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與中國社會發生良性的“化學反應”,根本性的原因在于這種理論就是一種關系到不同社會形态之變化的理論,而中國革命所要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如何以新的社會形态來取代舊的社會形态的問題。縱觀曆史,三民主義、西方自由主義、儒學等等都不能承擔中國社會的這個任務。
接着,李老師結合中國開放前後各三十年的實踐,從學理上進行分析。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雖然走了一些彎路,但成功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了“平等”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時期,中國經曆着以市場化轉型為根本的一系列社會轉型。在這個過程中,權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問題前所未有地凸顯。哪種理論能夠解答這些問題?同樣應該是馬克思主義。雖然馬克思批判了市場經濟及市民社會,但他提出的人類社會的概念既是超越于市場化社會的,同時也容納了後者的積極要素。其中,就包括自由、平等、公正等價值。同時,與西方以“自由”為核心的政治理論不同,馬克思主義将“平等”最為最高規範,法治社會一切價值規範最終都要落歸到“平等”上來。李老師認為,這與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中國社會“不充分不平衡發展”的社會現實和追求“共同富裕”、“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的價值指向是可以對接的。此外,馬克思強調的“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與中國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标也是相契合的。
最後,李老師強調:“要從曆史的方位,社會的根基上去思考中國問題。” 目前,是哲學工作者的“黃金時代”,是籲求解決社會整體問題而不單是生産力問題的時代。這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高位上的目标是相通的。因此,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态是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實踐完全融為一體的。“隻有首先在理論上堅定我們的自信,才能在道路和制度上堅定我們的自信!”他這樣總結道。
整場講座充滿着濃濃的學術氛圍,李老師學問精深,論證嚴謹,言語風趣。現場掌聲連連不斷,同學們均表示受益匪淺。
文:任為 圖:王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