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遞】傳承中華文化,擔當曆史使命——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黨支部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研究生黨支部聯合室外主題黨日活動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6-22
為抓好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理論學習重點工作,踐悟黨的二十大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支部全體黨員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2023年6月10日,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黨支部聯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研究生黨支部邀請督導老師李志教授以主題黨日現場教學的活動形式,共赴湖北省博物館參觀學習。
10日上午9點30分,支部成員抵達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規模最大、藏品最為豐富、科研實力最強的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湖北省最為重要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機構。它以展品的曆史背景和區域文化為叙述脈絡,完整、全面地呈現古代高度發達的禮樂文明與古人敬畏天地的真實面貌。大家行走在文物的殿堂,仿佛穿越到了曆史之中。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曾侯乙編鐘等春秋戰國青銅器,揭示了先輩們高超的鑄造技藝,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文明瑰寶。
支部成員共同觀賞了“千古絕響——曾侯乙編鐘音樂會”。清脆悠揚的編鐘之聲,久久回旋;婀娜曼妙的舞姿,演繹楚國宮廷宴樂場景,再現了先秦時期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視聽盛宴,令人沉醉流連。
最後,李志老師以“以人民為中心”為題為全體黨員同志講授了一堂生動形象的室外主題黨課。講座聯系此次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的主題背景,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及如何在高等教育中落實“以人民為中心”兩部分内容,就如何增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展開探讨。荊楚文化寶庫包含荊楚大地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其千百年的巨大蛻變,離不開楚人筚路藍縷的奮鬥精神、開拓有為的創新精神、博采衆長的包容精神以及九死不悔的愛國精神。這些優秀精神與特質已經成為荊楚文化、長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使荊楚文化發揚光大,長江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化更加輝煌燦爛。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新征程的重要時刻。此次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黨支部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研究生黨支部聯合室外黨課暨湖北省博物館參觀學習活動,提高了支部黨員的思想理論素養,增進了支部黨員對湖北省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支部黨員将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學科優勢與專業特色,推進理論學習走實走深。下一階段,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黨支部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研究生黨支部将繼續牢牢把握思想學習教育的重點,不斷提高全體黨員的政治站位,做實做活支部思想學習教育工作,切實增強學習實效,務求抓出實效,并努力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努力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緻力于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崇高事業中貢獻青春力量。
在黨支部的組織下,我和其他黨員同志一同參觀了湖北省博物館,欣賞了省博的編鐘表演。這不是我第一次參觀省博,但是每一次我都感到新奇,都大受震撼。文物一件一件地映入眼簾,就好像一副波瀾壯闊、源遠流長的曆史畫卷在我面前徐徐展開,給我一種穿越時空的既視感。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最好的途徑莫過于參觀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博物館。我很慶幸、很自豪的是,我們國家擁有這麼多的博物館以保存中華文明的記憶,讓我們能夠近距離地感受厚重而博大的中華文明。曆史雖已過去,但是曆史的記憶卻始終都在發揮着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不應該忘記曆史,而應該從曆史中找尋我們前進的方向和精神動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研究生黨支部 翁路
在黨支部的組織下,我再一次來到湖北省博物館,又一次感受了精彩的曾侯乙編鐘表演。博物館不僅展現着曆史,讓我們有機會跟随文物一同穿越,也有利于我們堅定并發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編鐘表演更是一場視聽盛宴,讓我感慨于古人的智慧、審美高度與生活雅趣。在參觀後,李志老師又同我們聊了近期的學業與現實困難,指出内卷的原因所在。李志老師鼓勵我們找到自己的定位,與自己的過去相比,要追求自己的未來,而非參考别人的未來。對于畢業年級的博士生來說,這樣的支部活動和交流機會能夠幫助我們緩解焦慮,找準方向,也能夠讓我們短暫地轉換心情,更好地面對壓力,更加積極地學習與生活。
—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研究生黨支部 張昊
這次黨日活動對我來說可謂是意義非凡。湖北省博物館是荊楚文化的記錄者,記錄着曆史在這片土地留下的痕迹。不同于我的想象,館内的藏品都保存得相當之好,經過修複之後的漆器煥然一新,青銅器表面的歲月的痕迹無聲地訴說着自己的故事。“越王勾踐劍” 更是讓人稱奇,兩千年的曆史似乎不曾在它的身上留下任何印記,格子紋路透出暗金色的光芒,劍身絲毫不見鏽斑,劍刃鋒利依舊。“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的詩句不禁浮現于腦海。完整的“曾侯乙編鐘”占據着“曾侯乙墓”館的中心地帶,肅穆無聲,堪稱禮樂文化的結晶。之後我的導師給我們黨支部上了黨課,她讓我們重新思考曆史的意義。過去的曆史固然值得稱奇,但那都是古人留下的偉業,當下的我們同樣也在創造着自己的曆史。小到個人,大到團體與國家,每天進步一點點,就是對自己最大的饋贈。盡管省博之旅隻有短短半天,卻使我接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和升華,我一定以昂揚的精神狀态、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務實的工作作風,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事業做貢獻。
—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黨支部 李驕傑
6月10日,豔陽高照,李志老師為我們在湖北省博物館上黨課。湖北省博物館現在已經成了“網紅打卡地”,因為在衆多的博物館中,它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典型。曾侯乙編鐘的複原讓禮樂制度得以在21世紀一窺堂奧,但湖北省博物館不滿足于單純的展覽,反而是下足功夫完整複刻,做到形似聲更似,向世人奏響了數千年前的音律。文創設計上,湖北省博物館更是充滿巧思,越王勾踐劍形狀的冰淇淋、抱枕、u盤、書簽,“楚人的一天”擺件,“為吏之道”鎮尺等等,不僅和楚地曆史緊密結合,又不失趣味個性和實用度,真正吸引了大批年輕人走進博物館。作為展示中國文化、中國曆史、中國故事的窗口,湖北省博物館努力推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牢築文化自信,傳播中華魅力。能夠在湖北省博物館上黨課,被源遠流長的曆史記憶包裹,身為青年學子,我深刻感受到了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和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曆史責任感。李志老師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和未來規劃也非常關心,細緻解答了同學們提出的疑問與困惑。她深知我們這一代人的壓力,鼓勵我們走出内卷的焦慮,不要盲目和他人比較,而是要考慮自己的過去和未來,專注自己的賽道并為之奮鬥。
—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黨支部 滕錦秋
10日上午,我跟随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黨支部一同前往湖北省博物館,本次黨日活動使我充分感受到楚文化的浪漫與厚重。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越王勾踐劍,這把劍做工精美,千年不鏽,不愧為”天下第一劍”,但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是這把劍背後所蘊含的”卧薪嘗膽”的故事。此外,李志老師還以此為背景為全體黨員同志講授了一堂室外主題黨課,在競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也要以自身為目标,找準自我定位,以個人的曆史為參考标準,要以超越過去的自己為目标,明确人生最大的快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我。總之,此次活動使我在實踐中增進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在迷茫的學習生活中進一步明确了自身的責任與使命!
—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黨支部 吳凱露
在黨支部的安排與組織下,我作為一名黨員參與了本次赴湖北省博物館的黨日活動。我見到了曾侯乙編鐘,見識到了先秦時期的文化思想與工匠精神。随後,我們共同觀看了曾侯乙編鐘音樂會,聆聽了《金殿》、《桃花渡》、《友誼地久天長》等經典曲目,看着傳統樂器在現代的完美演繹,我更加明白了傳承曆史精神,涵養中華文化之行的意義,傳統文化在今日仍然熠熠生輝。
此外,李志老師為我們講述了一節别開生面的黨課。老師詢問了我們所在階段面對的現實問題與困難,并鼓勵我們找準定位、認真規劃,與自我競争、與自我和解。本次黨日活動意義重大,相信我們每一位黨員同學都收獲滿滿。
—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黨支部 楊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