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生工作  >  研究生工作  >  工作動态

【活動回顧】第四期 “哲學+”跨學科交流活動之“世界著名哲學家”系列講座:通往效益主義的理性之路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10-27

10月22日晚,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榮休教授Peter Singer應邀做客beat365体育官网,發表了題為“Reasoning towards Utilitarianism(通往效益主義的理性之路)”的精彩演講。



此次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葛四友老師、北方工業大學副教授張延祥老師以及BEAT365唯一官网特聘研究員Ben Cross參與對談。講座作為“哲學+”跨學科交流活動之“世界著名哲學家”系列講座的最後一期,不僅為整個系列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号,也加深了聽衆對功利主義哲學的理解,激發了大家對于功利主義和道德哲學的深刻思考。

在講座的開篇,Peter Singer教授便以一個深刻且引人深思的問題——“存在客觀道德真理嗎?”——作為引子,開啟了他的演講。他嘗試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向在座的每一位聽衆展示:道德真理不僅存在,而且它們能夠在理性的光芒下自行顯現,成為我們共同認知的一部分。



Singer教授深入分析了何謂“Utilitarianism(效益主義/功利主義)”,他首先談到“後果論”的定義:隻要一個行為的後果比任何其他選擇更好(或至少一樣好),就是道德上正确的,在這裡,“後果”可以指快樂、偏好的滿足或其他價值。而“效益主義”關注的是“所有”受影響對象的福祉,強調普世應用,即傳統效益主義就是所謂的“普世享樂式後果論”。



随後,Singer教授借鑒亨利·西格威克的觀點,指出一個人的善并不比其他人的善更重要,倫理判斷是我們可以通過理性知道的客觀真理。除了意識狀态之外,沒有什麼是終極價值,因此快樂是唯一本質上是好的東西。



在精彩紛呈的對談環節中,張延祥、葛四友以及Ben Cross三位學者,針對Singer教授的深刻主題演講,各自從獨特的學術視角出發,提出了富有洞察力與深度的觀點,為現場的讨論增添了新的維度。



在提問環節,同學們積極參與讨論,展現了非凡的學習熱情和深入的思考能力。有同學提出,如何在實踐中平衡不同個體或群體的福祉,特别是在資源有限、利益沖突的情況下;還有同學提出,效益主義是否可能導緻忽視少數群體的權益,以及如何在追求最大福祉的同時保護這些群體的利益。Singer教授對這些問題給予了高度評價,并耐心而細緻地給出了回應。Singer教授的解答不僅加深了聽衆對此次講座主題的理解,也激發了大家對道德哲學和現實生活之間聯系的深入思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