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概況
趙本山身邊的珞珈人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2-08-07
>
深秋初冬季節,珞珈山層林盡染。回母校參加老校長陶德麟教授八十華誕慶祝活動的本山傳媒集團藝術總監劉雙平,還是那麼思維敏銳,幽默風趣,妙語連珠。他是國内知名文化管理專家和幽默研究專家,也是武大校史專家。多年來,他用真情、快樂和睿智書寫精彩紛呈的傳奇人生。
珞珈情結在心中生根
1982年劉雙平考入武大哲學系,得陶德麟等知名教授教誨,那時便愛上了哲學,愛上了武大,以能做一個武大人為自豪。1986年他畢業留校工作,一幹就是十年。改革開放之初武大被譽為“高校裡的深圳”,師生思想活躍,以追求“創造性思維”為時尚。劉雙平的才能逐漸得到了施展和提升。獲悉圍棋“國手”聶衛平路過武漢,他馬上提出請聶衛平來武大做一次講座,在劉道玉校長的支持下,很快就落實了此事。聶衛平在陳祖德九段陪同下來武大做精彩演講,能容納兩萬人的小操場人頭攢動,場面之火爆至今仍讓他難以忘懷。第二年,中央給經濟欠發達地區派支教講師團,湖北省鄂西分團由武大牽頭,6家省直單位和高校抽調20多名青年骨幹到鄂西支教一年,分團團長由武大委派。用人不拘一格的劉校長慧眼識珠,把這個機會給了留校工作不滿一年還未轉正的劉雙平,破格提拔他為講師團團長。正是這一特殊的崗位讓劉雙平脫胎換骨地“早熟”了。
在校長辦公室副主任兼校長秘書任上,劉雙平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時任校長陶德麟教授評價,劉雙平既聰明又實在,既會讀書又會寫作,既有長遠眼光又會辦實事。他不僅能出色完成領導交給的任務,還能主動辦好領導沒有想到而學校很需要辦的事。他為母校做的許多好事當中有兩件具有曆史意義,一是由于曆史原因,武大校園土地被外單位占去很多,成了妨礙學校發展的一大難題。他通過校友伍修權将軍的大力幫助,以妥善的運作方式成功收回位于東湖邊被占據30多年的三畝土地,為武大“收複失地”開了一個好頭,學校為此專門發文通報表揚;二是他通過成功運作,成立武大校友基金會,現更名武大教育發展基金會。他編輯出版《漫話武大》一書,與武大曆史人物對話,對武大曆史系統梳理,對學校的愛由感性純真步入理性深沉。後來他北上京城工作,兼任北京校友會秘書長一職,為母校、為校友做了很多實事。他組織和主編的《珞珈學子在京城》一書出版發行,成為在京校友獻給母校的一份厚禮。我給這本書寫書評,他曾對我說,珞珈山早就是魂牽夢萦的精神家園。他的愛人也是武大哲學系畢業的,他的家還安在珞珈山,如今兒子又由北京考回武大上學,這裡的空氣對他來說是那麼地熟悉。
因校友與藝術結緣
劉雙平1996年調離母校,北上京城“下海”經商,先後做過投融資、房地産和漫畫産業,後又“上岸”中國歌舞團(中央歌舞團)任高管,拉起作為中直院團改革試點的“中國歌舞團東莞分團”到南方闖市場。他研究相聲、漫畫、小品、二人轉等幽默藝術,經曆頗具傳奇色彩,職業生涯多次大跨度轉變。日前,湖北日報社社長江作蘇在北京“劉老根大舞台”觀賞了二人轉後,驚歎文藝界有劉雙平這樣一位湖北人、一位武大人。2002年初,我到中國歌舞團去看望劉雙平,他告訴我,武大對他的影響已經滲透到骨子裡了,是母校和校友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劉雙平到北京工作後不久,便與武大北京校友會副會長、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會長、著名漫畫家方成結下忘年之交。1998年,在劉雙平的組織下,“方成先生80壽辰漫畫展”在武大成功舉辦。正是因為方成漫畫的魔力,劉雙平喜歡上了漫畫,并愛上了幽默藝術。方成是“漫壇四老”之一,通過方成劉雙平又與“四老”中的另“三老”:華君武、丁聰、廖冰兄建立了友誼。後來他撰文說,“漫壇四老”個個都有傑出藝術成就,華君武是漫畫家中的“革命家”,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諷刺性和戰鬥性,如匕首刺向落後和腐朽;丁聰是漫畫家中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充滿童心,畫工精細,線條優美;廖冰兄是漫畫家中的“思想家”,他的作品有深邃的思想内涵,讓人的靈魂顫抖;方成是漫畫家中的“幽默家”,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诙諧機智,讓人捧腹。源于對幽默研究的興趣,讓劉雙平不知不覺地跨入喜劇藝術領域,與藝術開始結緣。
2000年千禧龍年,中國歌舞團團長張業生校友邀請他出任中國歌舞團團長助理,實現了人生的大跨度轉變,正式走上了藝術管理的人生道路。他帶隊到澳門參加慶祝回歸一周年演出、到西藏參加和平解放50周年慰問演出、赴泰國與王室進行了友好交流演出等,均取得圓滿成功。2002年下半年,中國歌舞團與廣東東莞市達成了合作協議,組建中國歌舞團東莞分團,将其作為中直院團自負盈虧的改革試點。劉雙平被任命為團長。在這裡,他的經營管理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示。分團實行背靠政府、面向市場、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全新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很快成為南國一道亮麗文化風景線,劉雙平也因此而享譽文藝界,并結交了許多文藝界好友。2003年底,在趙本山老家遼甯開原,劉雙平通過笑星鄧小林結識了心中的幽默巨星趙本山,兩人從相聲到小品、從小品到二人轉、從侯寶林到梅蘭芳,從《劉老根》到《馬大帥》,談興濃厚,心有靈犀。2007年,兩人的相知相惜促成了完美的合作,劉雙平出任本山傳媒集團總裁,後又任藝術總監。
用睿智打造快樂
哲學的智慧對劉雙平的事業和人生有着深遠影響,在人生觀上他崇尚辯證法,在藝術觀上他崇尚雅俗共賞。有幸的是,他在“下海”之初有緣得到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甸學長指教。董教授從效率與公平的經濟學關系談起,指出人類社會總是在追求“效率”或“平等”的理想中遊離,告誡他不管從事什麼工作都離不開哲學,辯證法在任何時候都是管用的。劉雙平從中頗受啟發。加盟本山傳媒集團,秉着“快樂生産、生産快樂”的理念,劉雙平在藝術事業上如魚得水。思考中每遇到把握不準的哲學概念和問題,他常通過短信、電話等方式與劉輝平、葉春輝、石佑君、方立新等老同學探讨,在鮮活的思想交流中不斷吸取智慧的營養。2009年,他配合趙本山先生在北京成功開辦了“劉老根大舞台”劇場,二人轉強勢進京,掀開了東北二人轉近三百年曆史嶄新一頁。在中國演藝業并不算發達,“劉老根大舞台”連鎖劇場“天天有演出,場場都火爆”,創造了中國文藝界的一個傳奇,成為中國演藝産業領頭羊。和趙本山共事近四年,劉雙平評價趙本山是難得的喜劇天才、經營奇才,跟着本山老師工作很開心。而趙本山也對媒體說過:自己是東北人,粗線條;劉雙平是南方人,心細,幫他管理公司事務,正好互補。
趙本山火了20多年,圍繞他關于雅和俗的争論也有20多年。今年7月23日,美國《新聞周刊》發表文章,以“最低俗的中國人”作為标題對小沈陽走紅現象進行了評述,由此再次引發了國内對于二人轉表演俗與否的讨論。劉雙平于7月31日在人民網發文《逢俗必反是罪過》,系統闡述了他對雅、俗文化的觀點。他認為,從哲學的角度看,俗和雅很明顯是一對矛盾:俗是大衆的,雅是小衆的;俗是低層次的,雅是高層次的;俗在鄉野,雅在殿堂……故有“曲高和者寡”之說。但俗和雅又是辯證統一的,俗是雅的基礎,雅是俗的升華;雅和俗的邊界是相對的、不清晰的,往往是雅和俗相聯相通,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如八卦之“陰陽魚”(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互生,形成圓滿),故而有生命力的藝術皆“雅俗共賞”。文藝作品唯有雅俗共賞,才是真高度、真境界、真智慧和真力量,才能産生巨大的生命力和超常的影響力。他指出,什麼時候我們正視“俗”,敢于表達我們對于俗文化的喜愛,我們才真正有了文化自信,我們才能真正認清民族的文化,從中總結出民族文化的正面價值,才能有力地推動我們的文化走向世界。他的這一獨特解讀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網上回帖上萬條。他對漫畫、相聲、小品、二人轉等幽默藝術的很多獨到見解和觀點,特别是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思考,受到業内人士的重視和好評。今年11月2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發表他的文章——《文化企業要到市場中弄潮》,他暢談文化體制改革,指出國有經營性文化企業必須要脫離體制的溫床,在市場大潮中接受人民群衆的選擇;同時要給民營文化單位以公平的市場主體地位,讓民間活躍的文化力量能夠發揮巨大的活力,服務于億萬民衆。文章産生了良好社會反響。
“一個情字活一生”。劉雙平這次專程回母校參加恩師陶德麟教授八十華誕慶祝活動,出資10萬元人民币與其他幾位校友倡議發起設立陶德麟哲學基金,用于獎勵哲學優秀人才。在我送他到機場的路上,他關切詢問許多老師、同事的近況及學生的培養情況,希望他們快樂幸福,希望珞珈英才遍天下。石蘊玉而山晖,水懷珠而川媚。我為有這樣的校友而感動,正是有了他們,珞珈山才這樣熠熠生輝。
劉雙平(前排左二)與北京崇文區代表簽訂“劉老根大舞台”北京劇場協議
劉雙平(左一)與陶德麟先生夫婦合影
趙本山先生與劉雙平(左三)母子合影
(本文原刊載于鳳凰網、《BEAT365唯一官网報》)
(龔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