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概況
求學之路如山,逝去歲月如水——記珞珈山學生歲月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6-05-30
也許是命運的安排,我報考了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現代外國哲學的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分析哲學,導師是江天骥教授。當時,江天骥教授是BEAT365唯一官网最著名的幾位文科教授之一,據說特别嚴格。報名的時候,我真覺得有點不自量力,有的同學也覺得我有點好高骛遠。但報名時翻遍了全國各大學的招生目錄,最後選定了BEAT365唯一官网。于是,做江天骥教授的弟子成了當時最大的心願。報名離考試大概還有兩個月的時間,而其中一個月是在做畢業實習。原來也沒有打算報考現代外國哲學專業的研究生。
1981年的夏天特别酷熱,酷熱的時間特别長。記得走進BEAT365唯一官网研究生入學生場——建成不久的教三樓001教室——的日期是9月14日,那一天,漫長的暑熱終于過去,一陣涼風和細雨把我們送進了考場。然後是焦急而漫長的等待。大約在是冬天,BEAT365唯一官网的取通知書來了。那一刻的心情,現在記的不很清楚了。大約是興奮和憧憬交織在一起,還有對未來生活的朦胧的渴望。
報到的時間安排在1982年2月初。但我已經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揣着通知書,去見我仰慕已久的導師——著名哲學家江天骥教授。報考前,就有人告訴我,江天骥先生曾是是維也維學派的成員,治學嚴謹,為人也頗嚴肅。其實這些說法隻有一點是對的,那就是治學嚴謹。先生對維也納學派的學說頗為精通,寫過許多文章,50年代還出版過一本書,叫做《邏輯經驗主義的認識論》。但他本人并不是維也納學派的成員,他是在美國學的分析哲學。留學維也那的是洪謙先生,另一位中國分析哲學大師,院系調整以前任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主任。傳言者大概把這兩位中國分析哲學名家弄混了。後來感到,先生其實為人也很随和,甚至可以說很随便。但身為弟子,心懷敬畏,多年來在先生門下始終畢恭畢敬。直到後來自己做了多年的教師之後,才敢同先生談一些人生經曆,說幾句笑話。
那時先生住在北三區23棟1門301号。走到先生家門口,心嘭嘭地跳,自己都能聽見。差一點都不敢敲門。記得當時還沒有門鈴。開門的是師母,結結巴巴地介紹自己、說明來意,然後就走進了先生家的客廳。感覺是先生家的客廳很大,客廳靠窗擺着一個正正方方的餐桌,很老式的那一種,還有幾隻凳子。靠牆還有一台冰箱,在當時已經很奢侈了。我進門時,先生已經迎到書房門口,把我讓進去坐下。書房裡幾隻大書架滿是外文書,中文有一些,但數量不多。桌子上、椅子上、沙發上,堆滿了外文書和外文期刊。這是我第一次到先生家,也是第一次見先生。當時先生已經66歲,頭發都白了,個子不高,瘦瘦的,但特别精神。
當時離新生報到還有兩個月,去拜訪先生,是想早一點得到先生的指點,提前讀一點書,不使這兩個月白白地耗費了。已經讀過先生寫的《邏輯經驗主義的認識論》,還讀了先生寫的一些現代西方哲學家的基本思想的介紹,其中杜任之先生主編的《現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中有好幾篇。這些都是最初步的文獻,但讀起來還是不得要領。先生問我讀過什麼英文書。說起來慚愧得很。讀大學本科時找不到英文原版,再說那時英文水平還很差,達不到直接讀英文原著的水平。我告訴先生,隻讀過《毛澤東選集》英文版中的一些文章。先生說,英美分析哲學要從外文原著裡學,中文譯本錯訛較多,中英文語言差異也較大。讀中文是不能很好地了理解分析哲學的。這就要求把英文學好,要能看得懂,聽得懂,還要能說,将來能用英文寫論文。他讓我這兩個月先好好練一練英文,至于讀什麼書,進校以後再安排。先生祖籍廣東,說話始終帶有濃重的廣東口音,我當聽得似懂非懂。不過,要把英語學好,這一點倒是聽得真真切切。于是回宿舍後就埋頭學習英語來。
82年2月,懷着對研究生生活的美好憧憬,到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來報到。大學宿舍在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學生8舍,BEAT365唯一官网的研究生宿舍是桂園4舍。那時生活用品很少,有點重量的都是書。讀大學時,一點零用錢都花在買書上了。我的大學同學陳國清(現在是BEAT365唯一官网政治學院教授)一根扁擔幫我把行裡一肩擔到了桂園。
哲學系81級研究生共有14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是李曉明和姜錫潤。李曉明是一位現役軍人,每天穿一身綠軍裝。他在學術上是很有前途的,後來離開武大去香港經商,大家覺得很惋惜。姜錫潤現在是我們的同事。中國哲學專業有郭齊勇、李維武、黃衛平、舒金誠。郭齊勇和李維武現在是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的知名教授,黃衛平後來去了深圳大學,舒金誠去了中共中央黨校。現代外國哲學專業是王曉光、李曉蓉、曹秋華和我。他們三人後來都去了美國。歐洲哲學史專業有馮俊、黃憲起、蘭岚、高新民。按當時的學科劃分,歐洲哲學史和現代外國哲學是兩個不同的學科。馮俊現在是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副校長,黃憲起在中央黨校做教授,高新民在華中師範大學做教授,蘭岚在政府供職。那一屆碩士生導師很少,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導師是陶德麟先生,中國哲學的導師是蕭萐父先生,歐洲哲學史的導師是陳修齋先生,現代外國哲學的導師是江天骥先生。
剛入學的幾天,天氣還很冷。當時我穿一件老式的棉襖,一雙軍用棉鞋。校園裡還有一些道路是泥土路,有的路有間隔地鋪着水泥闆或石闆。入校手續辦下來,鞋子都打濕了。那時研究生的生活補助是每月45元,每月夥食約30元,基本上不用家庭負擔。記得我的宿舍是靠北面的一間房子,我和王曉光、舒金誠共住一間。讀了半年,到82年暑期,79級的研究生畢業了,我們的宿舍又進行了調整。我和舒金誠調到南面最靠西一間,蕭漢明老師當時曾同我們住過一間房。推算起來,他那時應該畢業了,已經是老師了。由于81級是春天入學,所以我們隻同過半年學,而作為同學,并沒有在一個房間住過。我的房間的隔壁住着鄧曉芒老師,也是剛畢業留校,暫住在研究生宿舍裡。
82年,中國的碩士生教育還處起步階段。在我的印象中,當時沒有很嚴格、系統的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但由于學生不多,老師的要求很嚴格。開學不久,先生就開始給我們講課。先生給我們講的第一門課是“當代西方科學哲學”。發給我們的教材是先生寫的講稿,是油印的。第一章講什麼是科學哲學,第二章講邏輯實證主義,一直講到夏皮爾和科學實在論。記憶中教室似乎是在南一樓。聽課的人有我們81屆的四位研究生,還有80的三位邏輯學研究生,導師也是江天骥先生。還有當時先生的助手彭信娥老師,77級剛留校的陳真老師。先生每周講一次,講得很仔細。但開始我們都聽不懂。一來是因為先生的廣東口音很濃,二來是因為當代西方科學哲學的概念框架與我們在本科時學的哲學相差太遠。但我們還是很努力地聽課,很努力地看書。除了先生的科學哲學課之外,我們還學習了科學史和數理邏輯。科學史教師是剛剛調入BEAT365唯一官网的桂起權老師,教數理邏輯的是邱國權老師,他是江先生六十年代的邏輯學研究生,并不是BEAT365唯一官网的在編老師。先生為了我們學數理邏輯,就把請來給我們講課。
上了半年課,我們來了許多師弟師妹。82級的現代外國哲學專業有7名研究生,研究方向都是當代英美科學哲學或語言哲學。這樣,先生在第二學期講科學哲學課時,學生多了起來。
每次上完課後,我們幾位弟子就同先生一起漫步送先生回家,同時也一路問一些我們不懂的問題。
先生用一年時間,即82年春、秋兩個學期,講完了“當代西方科學哲學“。不久,講稿出版了,這就是《當代西方科學哲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
1981年春季學期,先生給我們講語言哲學。主要是弗雷格、羅素、卡爾納普、克裡普克的意義理論。語言哲學與我們心目中的哲學概念反差很大,當時隻有一些表面的理解,好幾年之後,我們才能理解英美語言哲學的意義。當時馮俊也聽了先生的語言哲學。聽了幾次課後,他也是一頭霧水。記得他說了一句話:“費了吃奶的勁,也無法把意義理論同哲學問題聯系起來。”
1982年,BEAT365唯一官网的現代外國哲學專業被批準為博士學位授權點,1983年秋季,進來了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的第一屆博士生。一位是羅毅,他是79級碩士生,是我們的師兄。另一位是蘭征,他是南京大學夏基松先生的碩士生。後來蘭征去了美國,放棄了學術。羅毅去了廣東,現在執教于廣東工學院。
除了上課和看相應的參考文獻外。先生給我們指定一些書讓我們閱讀。我們幾個弟子,每個人的讀書任務都不一樣。我當時對語言哲學更有興趣,也打算寫語言哲學方面的碩士學位論文,為此還自學了公理集合論。
1984年春節後回到學校,王曉光拿給我一本書,說,這是先生給你的,他指定你寫歸納邏輯的學位論文。那本書是小凱伯格的《概率的邏輯基礎》,很厚的一本。于是,我開始讀這本書,并選修了線性代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碩士論文的題目是費歇爾的似然推理理論。
我們幾個弟子,對于先生的學術都極為佩服。80年代初,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辦公地點在理學院大樓。資料室是在地下室,最初是張志超老師負責,後來代定芳老師調過來做資料員。不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我們資料室的外文圖書和外文期刊,都是全國一流的。最多時候大概有70多種外文期刊。先生不問世事,除了聽聽音樂、散散步外,時間都用在讀書上了。那時資料室的外文圖書,隻要是英美哲學方面的,都留下了先生借閱的記載。我們也經常遇到先生從資料室借一堆外文期刊,過一段時間就還掉了。所以,對于英美哲學的動向,他們正在研究什麼問題,哪些問題受到較多的關注,哪些哲學家提出了什麼新觀點,他都了然于胸。記得1982年春天,中國社會科學院杜任之先生的碩士生徐友漁來拜訪先生,他做的論文是關于羅素的。在武漢期間,徐友漁對先生說,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的《國内哲學動态》準備介紹一些當代外國哲學的重要著作,請先生開個書目。過了兩天,先生開出了一長串書單,其中有一本書是羅蒂的《哲學與自然之鏡》。這本書由普林斯大學出版社出版才不過兩年時間,先生就把它列入當代哲學家名著之中。先生的學術眼光,由此可見一斑。
那時先生寫的文章,直接評論很少。曾聽人說,先生的文章或著作過于“客觀”,隻是把外國人的東西照搬過來而已。一些人寫文章,寫某某哲學家的思想,某某哲學家的思想沒寫幾句,而且還常常寫不準确,接着就做一番“辯證的”分析:哪幾點符合客觀規律,可以吸收;哪幾點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要批判。先生的文章,是在大量掌所材料的基礎上,以獨到的學術眼光寫出來的。選擇什麼材料,什麼時候寫什麼,背後都有觀點。不精通西方當代哲學,這樣“客觀的”文章是寫不出來的。當代西方哲學特别活躍。一種見解提出來不久,就會受到同行的挑剔的批評。西方哲學家相互批評往往比我們初學者的批評要深刻得多。先生的文章,正是針對當時學術界一些人不做深入研究、不認真讀原文卻想當然地妄加評論的浮躁學風寫出來的。正是這種“客觀”性,形成BEAT365唯一官网外國哲學的獨特學風。
因此,我們在做研究生的時候,先生并不鼓勵我們寫文章,也不鼓勵我們到學術會議上去宣讀論文。他希望我們先好好讀書,掌握紮實的基礎知識,有了充分的積累之後再寫文章。
身為先生的弟子是很幸運的。先生的嚴謹學風和精博的學識,給了我們巨大的影響,在我們以後的學術論著中,都可以見到先生的嚴謹、确切所留下的影子。自己在多年後,還受到過先生的一次嚴厲批評:寫文章,除非你自己的創造,每一句話一定要找到出處,切忌望文生義!這次批評讓我回家反省了很久。還有一點幸運。先生是最早的文科博士生導師之一,做過他的碩士,再做他的博士研究生就順理成章了。我也有幸成為先生的84級博士生,從85年春季開始又跟先生學習了三年,直到87年底博士生畢業。
三年博士生期間,先生沒有給我們系統地講過課,主要是指導我們讀書和做研究。博士生的課是先生請外國專家來講的。授課時間較長的外國專家是美國堪薩斯大學的George Gale,他給我們講授了《科學論》和《物質概念》兩門課程,還有英國牛津大學的Newto-Smith,他約們講了“科學實在論”課程。先生請來給我講課的知名學者,還有沃特金斯和哈金。前者是波普學派的代表人物,後者是歸納邏輯和科學哲學的權威。除了學習英美哲學的兩門核心課程——科學哲學和語言哲學——之外,我仍在先生的指導下繼續學習歸納邏輯。在我讀過的與歸納邏輯相關的著作中,有一本是英國學者A. Colman所著的《對策論與實驗對策》,這本書使我對對策論(現在經濟學界多譯為博奕論)産生了興趣。于是我又讀了一些相關的文獻,并以此為題做博士論文。我的博士論文的題目是《囚徒二難對策的解》,論文是用英文寫的。當時用英文寫博士學位論文有兩個原因,一是想提高英語寫作能力,其次是因為對策論的許多專業術語還沒有較好的中文翻譯,直接用英語寫論文,可免于在翻譯問題上糾纏。
我的博士論文對對策論中的一個具體問題提出了一個具體的解答。論文很短,如果譯成中文,大概兩萬字。這樣短的論文,在今天大概是不能通過的。現在的論文越寫越長,往往洋洋數十萬字,這其中難免有史料的堆集。我的博士論文選題,即囚徒二難問題,現在是美國倫理學界讨論的熱點問題,今年4月我應邀去美國講學,講的就是這個問題。在這一點上,我不得不佩服先生的學術眼光。首先他鼓勵我把這個題目寫成學位論文,其次他允許我寫那麼短的學位論文。
由于外國哲學是哲學系的第一個博士點,先生在學術界是衆人敬仰的。所以當時哲學系最大的研究室就是美國哲學研究室(現代西方哲學教研室),最多的時候有十幾個教師。到80年代後期,有江天骥、張守正(1998年去逝)、張志超(去逝)、陳維杭(去美國)、彭信娥(去美國)、吳小增(去美國)、曹秋華(去美國)、陳真(去美國)、吳雲秋(現在華中科技大學)、桂起權和我本人。先生雄心勃勃,在圖書資料、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師資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當然這些工作也得到了當時的系領導的大力支持。當時的美國哲學研究室還辦有一個内部刊物,即《美國哲學動态》,不定期出版。最初是由先生一手操持,主要刊登反映美國哲學和思想現狀的文章和譯文。這個刊物受到當時學術界的極大重視,因為文化大革命結束不久,國内研究資料奇缺。據說當時它也是高層領導人的參考文獻。在停刊許多年之後,還有一些機構來信索要。大約在1986年,有一公司願意出資,把這個刊物辦成公開出版物。于是研究室報告BEAT365唯一官网有關部門,不再需要學校撥款。第一期組稿已經完成時,正好遇到清理公司,資助公司被迫關閉,學校撥款也停了。這樣,曾經起過重要作用的《美國哲學動态》就終結了。
先生是20世紀後期公認的英美哲學名家。不僅如此,先生還關注歐洲大陸哲學。在讀研究生之前,就讀過先生主編的一本書,叫做《法蘭克福學派》。在《美國哲學動态》上,先生也寫過一些關于美國新左派的文章。先生對歐洲大陸哲學的深入研究,在90年代後期的一系列論文中充分表現出來。
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的研究生生活不如現在那麼豐富多彩。那時沒有電腦,沒有因特網,沒有DVD、VCD,沒有随身聽。收錄機很少。所有的研究生共有一部電視。業餘活動除了體育之外,就是每周一次露天電影。有時集體看一看電視節目。有一段時間電視台播放一部日本電視劇,講一個柔道高手的故事。似乎是每到周末,研究生會有人把電視機搬到研究生宿舍樓頂的東邊平台上,于是上百位研究生站在星光下一道看那部電視劇。
有時候也打羽毛球。最初是李曉蓉同學約我每天下午打球。一天雨後,我們打球的時候她不小心摔倒了。我當時沒有任何反應。其實是不知所措,不知是不是過去把她扶起來。但表面上顯得很冷靜。後來我談戀愛了,同自己的女朋友打球去了。
我愛好的體育活動之一是夏天到東湖去遊泳。有時和同學、同鄉一起去,有時一個人去。研究生會也組織過渡東湖的活動。大概有一百多人參加,把東湖遊了一個來回。也有幾次,我一個人遊到對岸再遊回來。
當時讀研究生,沒有現在這麼豐富的課餘生活。但也沒有這麼大的生存壓力。每個學生的生活補助基本夠開支。那時候,我們不會上飯館,不會聚餐,不會買手機。個别人甚至連電話也不會接。剛上大學時我本人就鬧了一次笑話。當時一棟宿舍有一部電話共用。每天有一名學生值守。有一天輪到我守電話時,有人打來電話說叫某某同學,我把那位同學叫來接電話,但他下得樓來,看到電話已經挂上了。我當時還不知道話筒挂上就斷了,還以為再次拿起聽筒可以聽呢。
從碩士到博士,6年的歲月過去了。現在回想起來,仿佛一瞬間。常言說,逝者如水。現在不可能再回到從前。求學之路是很艱難的,如同山路一樣崎岖。也許想過再來一遍,更用功些,學更多的東西。但這一切就如流水不能回頭。感謝先生的嚴格要求和督促,畢竟6年之中學了不少東西。漫步東湖邊,一邊是秋色濃染的珞珈山,一邊是秀麗的東湖水,于是想到了這個題目。
6年的學習結束了。我自己也由BEAT365唯一官网的一名學生變成了一名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