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beat365概況  >  校友之窗  >  校友園地

美好的回憶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6-05-30

我雖未曾在BEAT365唯一官网就讀過,但自己将它看作是繼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後的又一個母校。

我自1955年6月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一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湖南省的有關高校從事教學工作,心情一直是苦澀的;直到1973年3月來到當時地處襄陽隆中的BEAT365唯一官网襄陽分校哲學系,爾後又遷回珞珈山。以後由于解決夫婦兩地分居,不得不于1979年8月惜别武大重返滬上故裡。在武大六七年間,倍享師友之間濃濃友情的溫暖,濃濃學術空氣的熏陶,開始有機會重圓希臘夢。

自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來到武大以前,一二十年間一直書劍飄零,孤寂地生活着和工作着。從來到武大後才重新享有師友相聚之樂,并在諸多方面受到照顧。原北大時的老師楊祖陶和已故的陳修齋師,同學楊敏才、張守正、秦宗熙等,學長朱傳棨兄等都在這裡,并結識了蕭萐父兄等。除了在學術上相互切磋外,在生活上給予多方關切,使自己倍感友情的溫暖。

深記得1979年春節,我因故未回滬探親,萐父兄得悉後,于農曆除夕夜親來湖濱宿舍相邀。其時盧文筠嫂已在家裡一切準備就緒,屋中爐火融融滿室生春。自己曆來白酒點滴不入,那天晚上感情難卻,生平第一次品嘗萐父兄原瓶啟封的溫州老窖,至今回憶起來依然酒香洌洌。那晚萐父夫婦倆情深意濃,使我這個多年在外漂泊的遊子,倍感友情的溫馨。萐父兄意氣風發,長于議論,對許多理論問題都有獨到的見解,自己也因此深受教益和啟發。前些年我撰寫有關東西方哲學比較研究的論著時,還多方參考了他相贈的著作。

此外,傳棨夫婦家是我經常造訪的地方,彼此相處無拘無束。傳棨兄原在北大哲學系研究生班就讀,我當時在本科就讀,彼此并無交往,但來武大後一見如故。傳棨兄是忠厚長者,對我在諸多方面都有所啟迪,我在武大幾年得以安頓下來,是與他多方指引分不開的。其他張守正兄,雖屬北大時的同窗,那時并無深交甚至不無隔膜,以後在珞珈山相處,彼此結下深厚的友情。憶及内子來校探親,他和張華樣同志熱情接待,内子和華祥一見如故,至今我們仍津津樂道守正夫婦倆的友情。即使離開武大後,守正兄仍多方支持我的工作。前些年撰寫《晚期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神學》一書時,其中有關:Plotinos和Rugustinus等的關鍵性原著和權威性的參考書,依然是蒙他在武大代我張羅的,否則這部專著是寫不出來的。其他程靜宇和汪國訓夫婦也同樣如此,他們重返武大時我已回滬,但依然給我多方支持,幫助我借、印W.L .Newman的四卷本亞裡士多德《政治學》的诠疏,極大地幫助我撰寫《希臘哲學史》第三卷中亞裡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此外,當時系領導孟憲鴻教授等對自己在科研上的多方支持也是不應忘懷的。黨組織對我這個1957年“反右”中沾邊受過留黨察看處分的人,從未有過歧視。1978年黨中央就“反右”問題進行複查時,我鑒于自己當時雖未被劃為右派,但當時的言論卻是突出的,所以在申請複查問題上是顧慮重重的。當時主持系黨總支工作的裴淑娟同志了解有關情況後,鼓勵和支持我申請複查,結果如願得以平反撤銷處分,從而解脫了長年以來的政治思想包袱。最後,她還和孟憲鴻主任一起。支持我及時回上海工作;這是我至今深深感謝的。

即使是“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幫”肆虐期間,哲學系長期形成的優良學風仍未被扼殺殆盡。就是在襄陽分校的那段日子裡,當時在各種場合的讨論中,盡管不能完全擺脫大批判的陰影,但還是能合乎學術發展規律地展開科研和教學的,這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重返珞珈山,師生們更是意氣風發,教學和科研及時進入正常的軌道。

其時自己印象最深的是,由楊祖陶師和萐父兄及已故陳修齋師創導和主持的哲學史方法論讨論,不論在武大,在全國範圍内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培養起了很好的學風,自己當時也深受教益。我曆來讷于言,在大庭廣衆中發言更是大難事,但在萐父兄等的推動下,也曾就曆史和邏輯的統一問題發過言。後來看到有關的論文集,其中提出了不少有啟發性的見解,當時在全國也是開風氣之先的。

在我的印象中,哲學系在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過程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因而成績斐然。就我看到的博士論文和專著等,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外哲學史、邏輯學等方面都是頗有建樹的。

根據我的觀感所及,哲學系經過師生們苦心孤詣的努力,各門學科比較齊全,老、中、青三代人才輩出,完全有條件向更高的水平躍進。這是我個人、也是關心武大的人們的殷切期望。

當初來武大工作的唯一目的是,圓自己自少年時期就開始編織起來的希臘哲學夢。

開始時曾追随祖陶師和已故修齋師參加西方哲學史的教學工作,當時指定我講授古希臘羅馬部分。不久就轉去美國哲學研究室,協助江天骥教授編譯有關刊物。其間主要對以胡塞爾為代表的現象學運動,以及約翰·羅爾斯的倫理政治思想進行了一些探索工作。總的來講工作量是不多的,又沒有硬性的工作指标,更主要是系裡領導上的寬容,還是有充分的時間研讀有關希臘哲學的著作。

特别是回到珞珈山後,進入大圖書館書庫,看到慕名已久的Loeb Classical Library等,真是在寶山叢中流連忘返;此外還從曆史系書庫中借讀了《劍橋古代史》,以及遐迩聞名的M.羅斯托夫采夫的三卷本《希臘主義世界社會經濟史》和G.S.基爾克的《赫拉克利特宇宙論殘篇》等。至于系資料室入藏的有關圖書,使用起來更是得心應手。當時閱讀過程中記下的筆記,至今仍是有用的。

盡管自己鐘情希臘哲學,但始終沒有撰寫過有關的文章,也正是在湖濱宿舍寫作并發表了第一篇有關的論文《論亞裡士多德對柏拉圖的理念論的批判》,也正是那時參加了由汪子嵩師等主持的拟議中的多卷本《歐洲哲學史》中的《希臘哲學史》工作。後來由于情況的變動,這個項目并未全面進行,而《希臘哲學史》則擴張成為一套四卷本的專著,成為自己畢生最主要的一項科研任務。回滬後也一直為圓這個希臘夢而努力。飲水思源,和武大這一段生活是分不開。要不是武大哲學系及其有關領導們的支持,我這個美好的希臘夢恐怕是無從圓起的。近年來,除了繼續努力參加子嵩師主持的四卷本《希臘哲學史》(已出版其中的兩卷)外,正在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八五規劃”《西方美學通史》(六卷本)中的有關任務,希望由古隆中和珞珈山所賜于我的鐘靈毓秀之氣,促使我另圓少年時期開始編織起來的美學夢。

自1979年8月離開武大後别夢依依,也隻是在1985年5月随賀麟師和子嵩師趁赴四川講學之便,以及趁1988年10月參加《亞裡士多德全集》中譯本讨論會議之便,前後兩次重返珞珈山,師友重聚倍感親切。

這裡,除了向武大哲學系送緻謝意外,深深祝願哲學系在未來年月裡創造新的輝煌。

(本文作者曾在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執教,現為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此文原發表于1996年出版的《珞珈哲學論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