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圖書分館  >  讀者服務  >  正文

【珞珈哲聲】之一 推進理論創新彰顯中國氣派 着眼宗教治理夯實知識基礎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2-21

——評段德智教授新作《宗教社會學》

白 虹

我國著名宗教學家、BEAT365唯一官网段德智教授的專著《宗教社會學》是一部蘊含作者宏大學術抱負,展現作者深厚理論功底和深切現實關懷的力作。在該著的“引言”部分,作者徑直将實現宗教社會學的範式轉換,也即“把‘社會學的宗教社會學’轉換成‘宗教學的宗教社會學’”設定為該著的創作目的,這不僅體現了該著作者勇于創新,推進學科發展的使命感和擔當精神,而且也決定了這部《宗教社會學》具有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同類著作的獨創性。正是在實現這一創作目的,凸顯該著獨創性的過程中,作者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論創新,從而勾勒出了“宗教學的宗教社會學”這一嶄新的宗教社會學理論形态。

首先,這一理論形态的創立源自于對西方宗教社會學的批判性檢視。“宗教學的宗教社會學”是在批判吸收西方宗教社會學,也即作者所說“社會學的宗教社會學”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并構建的。為了實現對“社會學的宗教社會學”的超越,該著作者一一列舉了西方社會學史上久負盛名的開創性人物和殿堂級人物孔德、斯賓塞、杜爾凱姆、馬克斯﹒韋伯、帕森斯、默頓、彼得﹒貝格爾,對他們的宗教社會學觀點和學說一一加以檢視,在充分肯定其曆史貢獻的同時,指出它們由于固守“實證主義的或自然主義的思想路線”,堅持“實證主義的和實用主義的立場”,因此狹隘地使“宗教社會學不僅被弄成一門應用社會學,而且被弄成了一門自然科學”,從而昭示了從“社會學的宗教社會學”到“宗教學的宗教社會學”範式轉換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第二,這一理論形态的創立得益于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深入領會和自覺運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特色,段著《宗教社會學》之所以能夠對西方社會學大家們的宗教社會學思想和理論進行批評性檢視,就在于作者自覺“以馬克思的‘宗教存在論’為依據”來推進自己的理論創新;該著之所以能夠用“宗教學的宗教社會學”超越“社會學的宗教社會學”,就在于作者深刻領悟到“着重從宗教意識和宗教觀念高度來思考宗教的社會功能是馬克思的宗教社會學思想具有理論深度,超越前此的宗教社會學理論的狹隘眼界的一項基本成因”,從而始終以“馬克思所說的‘現實的宗教信仰和現實的信教的人’”為中心來展開理論運思;該著之所以能夠提出宗教對話的層次性和現實途徑問題,就在于作者發現“當代許多西方宗教思想家宗教對話理論的一個重要缺陷恰恰在于他們忽視或無視”“遵照馬克思的教導,到宗教世界同世俗世界的關聯中去嘗試一下,到世俗世界中和世俗實踐活動中去嘗試一下”。

第三,這一理論形态的創立還得益于對宗教曆史、宗教與社會關系以及宗教認識之“中國經驗”的深入總結和提煉。在對宗教與社會關系作曆時性考察時,該著引用中共領袖們的談話來推進對宗教長期性特征的論證,并且指出,“毛澤東和周恩來關于‘就是到了共産主義也還會有信仰宗教的’論斷充分考慮到了宗教的特殊性,是相當大膽的,是前無古人的,是對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在對宗教與社會關系作共時性考察時,該著以《太平經》激發黃巾起義來論證宗教推進社會變革,以南北朝時期僧人道士介入政治、寺院經濟發展的史實來論證宗教與政治、經濟之間的關系,以《國語》、《尚書》所記載的“絕地天通”來展開對宗教世俗化的論證;在探讨宗教對話問題的時候,作者更是對基督宗教傳入我國的“利瑪窦經驗”進行了深刻剖析;不僅如此,作者還把對中國宗教與中國社會關系的考察作為自己理論探索的落腳點。

重視吸收“中國經驗”,自覺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為指導,站在西方宗教社會學的成就之上進行理論創新,這就使得段著《宗教社會學》具有了鮮明的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該著并不僅僅停留于對相關問題的純理論性探讨上,而是将理論創新的落腳點放置在頗具實踐意義的宗教治理問題上。該著的最後兩章實質上是在全球的層面和中國社會的層面探讨宗教治理的問題,是“宗教學的宗教社會學”在實踐層面的進一步闡發。

在探讨“宗教對話與國際政治和人類文明”問題的時候,段著《宗教社會學》對名噪一時的亨廷頓“文明沖突論”作出了批評性考察,在肯定這一理論包含許多積極内容的同時,指出這一學說的一項重大缺陷在于沒有認識到“宗教問題不僅有一個宗教複興問題,而且有一個宗教世俗化問題,不僅有一個宗教沖突問題,而且還有一個宗教寬容和宗教融合問題”,因此沒有充分“強調宗教對話對于緩解宗教沖突,從而對于緩解文明沖突乃至政治沖突的重要意義”。該著指出,在國際政治層面,宗教功能的兩重性同樣存在,既應看到宗教可能“成為文明沖突和地區戰争的重要動因”,同時也應看到宗教“也可以成為維系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因此,“倡導和推進宗教對話,竭力把宗教變成愛和合作而不是憎恨和暴力的資源,把宗教變成維系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而不是把它變成釀造文明沖突和地區戰争的重要動因”就成為當今世界包括宗教人士在内的一切進步力量的必然選擇。進而,在對宗教對話的排他主義、兼容主義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尤其是在破除了約翰﹒希克“宗教多元主義神話”之後,該著指出正确的宗教對話應以文化和個人生存體驗為中介,“從宗教文化層面入手開展宗教對話,逐步達到宗教信仰層面的對話”。這一認識不僅有助于我們倡導我國宗教團體在國内的交流對話,從而有利于和諧宗教關系的構建,而且也為我國宗教團體以及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等機構參與國際宗教文化交流對話提供了充分的理據和行動原則。

在探讨“中國宗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問題的時候,段教授指出,這個問題從一個層面看“是中國宗教的中國化問題,亦即中國宗教與中國社會相适應的問題,而從另一個層面看,則是如何動員一切可能的力量,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乃至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終實現中國夢的問題”,這就賦予了新時代中國宗教以及宗教治理工作極其崇高的使命和責任。在本著的最後,作者全面論及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适應、依法治教、進一步加強神學建設、去僞匡正,反對邪教等關系到宗教政策和宗教治理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所有這些問題的論述都不是簡單的政策宣講和說教,而是在其自創的“宗教學的宗教社會學”理論框架内周到細緻的說理分析。把道理講清楚了,讓人從宗教自身本質、宗教社會功能的角度去認識理解這些問題,對于新時代我國宗教的自身建設、宗教工作的有序開展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按照作者自述,這本《宗教社會學》不僅是為少數社會學家、宗教學家和哲學家寫的,“而且也是為有一定胸懷和思想開放性的宗教界人士和神學家寫的,甚至是為那些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普通民衆和普通宗教信徒(平信徒)寫的”。聯系到“治理”概念的核心要義,我們就更能夠理解作者設定這一讀者範圍的良苦用心:所謂治理就是要以多元主體的協同共治取代單一主體從上至下的單向管制,落實到宗教治理上,那就必然要以宗教的自律自治、相關社會主體的協同合作來配合黨和政府的領導與管理,從而構建多元共治的宗教治理體系。把關于宗教本質、宗教與社會關系的知識傳遞到普通民衆和宗教人士、宗教信衆那裡,究其根本,就是為了使他們成為合格的宗教治理主體,能夠更好地發揮治理功能,從而促成宗教善治局面的早日形成。

正是因為在理論創新中彰顯了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同時又為現實的宗教治理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段德智教授的這部《宗教社會學》成為一部難得的佳作。我們有理由相信,随着這部著作為更多的人認識和運用,它一定能在我國宗教學學科建設以及新時代宗教治理的實踐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書作者簡介】

段德智,男,1945年生,1981年畢業于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外國哲學碩士,留校工作後擔任過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講師、副教授和教授(博士生導師)。曆任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與社會學系副主任、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和宗教學系主任、beat365体育官网黨委書記,BEAT365唯一官网萊布尼茨研究中心主任,BEAT365唯一官网基督宗教與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在唯理論與經驗論、死亡哲學以及托馬斯·阿奎那和萊布尼茨的翻譯和研究諸領域不僅在境内享有盛譽,而且在境外或國際學界也有良好的聲譽。

【推薦人簡介】白虹,男,1969年生,哲學博士,武漢輕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宗教學以及公共管理學科的科研教學工作,研究方向為基督宗教哲學、宗教治理。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