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圖書分館  >  讀者服務  >  正文

【珞珈哲聲】之三 文載德心寄溫情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2-25

——讀李建華教授《道德原理:道德學引論》有感

肖潇

道德問題關涉着人的生存、生活和生命中的方方面面,同整個人類曆史、文明如影随形,為幾乎所有古今中西的思想家所珍視,經曆了無數細緻、審慎的探讨與闡發,其原因簡而言之,即道德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是“人是萬物的尺度”(柏拉圖《泰阿泰德篇》)、“惟人萬物之靈”(《尚書·泰誓》)的本質。此外,“道德”因涉及人的存在本質而負載的深刻内涵,随着人類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知識總量的爆發增長、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而日益複雜化、多樣化,在不同文化地域和學科分支中不斷分化和演變,給有關“道德”的學術研究提出了巨大挑戰。

對于關乎人類生存的根本問題的研究與回應,是學者不容逃避的責任與使命。李建華教授所著《道德原理:道德學引論》作為建立在數十載學術研究基礎上的對道德學的系統梳理和總結,不僅體現了學術熱情、學術勇氣與學者擔當,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從而面臨諸多道德危機的當下,書中字裡行間流溢着對現實社會生活及存在于其中的每一個“人”的關懷與溫情。正如本書導言所述,中國社會處于“從傳統到現代”與“從現代到後現代”的雙重轉型時期,這意味着古與今的文化接續與中斷、中與西的文化融合與沖突将不可避免地造成社會道德失序。在理論層面,作者将其歸因于倫理與道德在當代的斷裂,而在現實層面,道德失序則将進一步引發多重社會問題,阻礙人們在物質和精神層面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基于理論和現實的雙重考量,本書以“存在——價值——内化——外釋——演化”作為道德運行的機理和路徑,建立了系統、全面的道德學學理結構。本書不單蘊含着作者多年耕耘倫理學、政治哲學的心血,吸收了古今中外的有關道德研究的精華,還融通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以及教育學等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建構起道德學這座“大廈”。據此,本書以“道德存在、道德價值、道德内化、道德外釋、道德演化”五大部分展開,結構簡明,邏輯清晰,對于并非專攻倫理、道德領域的讀者和學者來說十分“接地氣”,可作為進入道德學的“敲門磚”,同時,系統、完備的學術建構也可供相關學者就道德學的某一領域深根細作,進行拓展的、專深的研究。作為一名教育學的博士研究生,盡管我的研究方向并不完全與李老師一緻,但本書所展現的廣博宏大而又層次豐富的道德學系統及其與教育學、哲學、法學、心理學等衆多學科的交叉聯系,不僅給予我專業上的引導與啟發,還指明了學術研究應打破學科壁壘,借鑒、學習、融合人文學科甚至自然學科的知識成果。在認真閱讀《道德原理:道德學引論》之後,以下幾方面是我不甚成熟的學習感想,與大家分享、共勉。

注重關鍵概念的梳理與分析。全書貫穿着對道德及其相關衆多概念的曆史梳理和比較分析,比如在第一部分——道德存在——的所有章節中,作者将中國傳統、西方古典以及近現代具有代表性的學術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比較和總結,澄清倫理、人性、自我、善惡等概念與道德的聯系,在哲學層面闡明了道德何以存在、如何存在,奠定了道德學的堅固基石。

研究方法的靈活運用與交融創新。本書在建構道德學部分借鑒系統論方法,依據“共時性與曆時性相結合”、“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單一研究與交叉研究相結合”、“現實研究與預測研究相結合”四類原則開展具體分析與論述,在現有道德研究方法上實現了突破。作者超越了較為單一、傳統的研究方法,将系統論、類型學、分析學、曆史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學、社會性、哲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方法有序、精妙地編織在道德學的研究中,不可不謂匠心獨運。比如,在第三部分——道德内化的内容中,道德榜樣、道德模仿和道德習慣三章彰顯了教育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道德心理和道德态度兩章強調情感、心理機制在道德形成中的重要性,融合了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理論所具有的“現實”溫度。如今衆多學術研究、理論體系總給人遙不可及之感,如同海市蜃樓一般美輪美奂,卻可望而不可即。學術研究的最終标的仍然是改善現實生活,作者從提出道德學建構之緣由開始,道德便始終與作為主體的人、與實踐密切相關,每一個概念的提出、理論的闡釋背後都有着對現實“人”的溫情、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以及對理想價值的敬意。全書在嚴謹的理論建構和闡釋之後,總是伴随着貼近現實生活的種種道德現象或道德問題,讀來倍感親切又能發人深省。人如其文,李老師在生活中也充滿了溫度和熱情,對學生關懷備至,如師如友。

細讀全書,在每一部分、每一章節甚至每一段落的具體展開和理論闡釋方面,生動而不失嚴謹的學術語言、細緻清晰的概念比較與分析、層次遞進的邏輯思路以及衆多貼近現實生活的實例,共同描繪出一幅絢爛多彩的“道德學全景圖”。盡管作為一名道德學的“門外漢”,我仍然被它無窮的魅力所吸引、震懾,也充分感受到看似枯燥、嚴肅的學術研究中的美與樂。可以說,《道德原理:道德學引論》是碩士、博士研究生學術寫作的模範,諸如此類真正優秀的學術著作既可展示出研究主題的動人價值,又能成為體現學術研究本身高超魅力的極佳窗口。

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李老師以文載其德心,踐行着守護道德“烏托邦”的諾言,流露出對每一個平凡的人的脈脈溫情,更寄托着對一個有溫度、更美好的人世間的熱愛與盼望。


書作者簡介

李建華,男,湖南桃江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大項目人才計劃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06),浙江師範大學文科資深教授(2020),浙江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名譽院長(2018),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榮譽院長(2011),中南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2000),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評審專家(2010)、國家出版基金學術評委(2011)、中國倫理學會青年工作者委員會名譽主任(2010)、中共中央宣傳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工程”專家(2009)、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18-2022)、湖南省倫理學會會長(2014)等職;曾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哲學)成員(2014-2020)、湖南省社科聯副主席(2007-2015)、湖南城市學院校長、黨委書記(2010-2016)。李建華教授主要從事倫理學基礎理論、道德心理學、政治哲學、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等研究。2021年6月入職beat365体育官网。

推薦人簡介肖潇,女,浙江師範大學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在讀,主要從事德育原理研究。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