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哲聲】之七 當代中國的美學智慧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4-13
當代中國的美學智慧學
——讀彭富春教授的《美學原理》有感
張紅軍
作為一門體系性學科,美學有自己的基本問題如美、美感和藝術等,美學因此是知識學。但美學知識與純粹的自然知識不同,美學追問的基本問題總是相關于人的存在和自由,美學因此又是智慧學。作為知識學,美學看起來是非曆史性的,但作為智慧學,美學實際上又是曆史性的,因為不同的存在境遇總是需要不同的智慧指引,這又會導緻美學不斷重構其知識學體系。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社會一直在劇烈變遷,美學理論的重構活動因此也在不斷進行。在筆者看來,真正能夠切中當下中國人的存在境遇,并為這種境遇提供一種正确的智慧指引的美學理論成果并不多見,而彭富春教授的《美學原理》,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在彭富春教授看來,美學理論要想實現美學作為智慧學的本性,寫作者必須首先認清自身所處時代的本性。他指出,中國當代社會的性質當然需要參照西方社會的發展階段(即古代、中世紀、近代、現代和後現代)來定位,但根本上應當是中國社會曆史發展的自身延續。中國傳統社會保持着唯一的規定性即自然性,西方文明的入侵導緻中國社會自然性時代的中斷,使中國社會進入所謂的近代、現代和後現代。但這種簡單的比附并不能從根本上把握當代中國社會的時代特征,當代中國社會所處的時代實際上應當是所謂“自然死了”的後自然時代,當代中國社會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正是自然性時代的智慧失去規定性,而新的中國的智慧還沒有産生所導緻的。由此,新的中國美學應當是一種超越傳統中國自然性美學,為後自然時代中國社會和個體提供生存與發展智慧的後自然性美學。
這樣一種後自然性美學如何獲得?彭富春教授認為,它正産生于近百年來的美學中西古今之争中。美學的中西之争是中國的自然性美學和西方非自然性美學的對話,而美學的古今之争是中國美學自身内部的對話,是自然性時代美學和後自然性時代美學的論争。正是在美學的中西、古今對話中,中國古代自然性美學的本源性地位得到了凸顯,因為它在兩種對話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方。同時西方非自然性美學中的存在論美學,尤其是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爾等思想家的存在論美學成為中國後自然時代有根的美學。彭富春教授的美學理論正是建立在這兩種美學對話基礎之上的“新的中國美學”:它首先是中國美學,因為它擁有傳統中國美學“古老的開端”即生活世界;它同時又和西方現代“關于生活世界的存在論”美學結合,從而具有“嶄新的形态”。
被傳統自然性美學規定的生活世界,由天、地、人及三者之間的關系構成,其中天與地對人具有優先性,它們規定着人的心靈和身體,因此“天人合一”是最高的審美境界。但是天人合一的實質不是以天合人,而是以人合天,是人通過對自身心性的發明來參天地、贊化育。在彭富春教授看來,以人合天造成的實際結果是“人沒有從自然中分離,個體沒有從社會中獨立,精神沒有從現實中超越”。這使得中國數千年來沒有産生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和宗教,并最終導緻19世紀的亡國滅種危機。要走出天人合一的困境,我們必須從天人相分的事實出發。
生活世界中人的活動由此被彭富春教授重新定義為“欲技道的遊戲”。中國傳統美學通過人對自身心性的發明活動來追求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它表現為人對自然之道的參悟、人對欲望和工具的自然性規定的遵守等。這樣,傳統美學對人的活動的規定雖然限制了天人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但卻揭示了人的活動的三個主要因素:智慧、工具和欲望(用古漢語表達即道、技、欲),它們恰好也對應于西方近代、現代和後現代思想的主題。如果說中國傳統美學主張道對欲和技的規定,西方近代哲學隻關注作為理性的道自身,西方現代思想無道而有技,後現代無道也無技,唯有欲望的言說,彭富春教授則主張欲、技、道三者之間是互相遊戲、互相生成的關系。正是在“生活世界欲、技、道的遊戲”理論中,美學基本問題即美、美感和藝術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闡釋。
什麼是生活世界欲、技、道的遊戲?在生活世界中,人的生活首先表現為人的欲望及其實現。欲望要實現自身,必須要有欲望對象和到達欲望對象的工具。欲望的滿足和工具的使用需要智慧或大道的指引,而智慧就是真理性的語言和話語。在人的生活世界中,欲望、工具和智慧三者聚集并遊戲,并由此形成多種關系。這裡的遊戲是存在意義上的遊戲,是生活世界本身的活動。遊戲中不是人規定遊戲,而是遊戲規定人。同時遊戲也不是根據既定的規則展開自身,而是自己确定規則并消解規則。生活世界的遊戲始終被欲望所推動;生活世界遊戲中工具既為欲望服務,又為智慧服務;生活世界遊戲中的智慧一方面給欲望劃界,一方面給工具劃界。在遊戲中,欲望、技術和智慧三方共同在場,既是同伴,又是敵人,沒有絕對的霸權、壟斷、中心、根據和基礎。但在具體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遊戲往往表現為欲望主導的遊戲、工具主導的遊戲和智慧主導的遊戲三種極端形态。欲望主導的遊戲使人的生活世界變成動物的世界,使人隻是欲望者;工具主導的遊戲使人的生活世界成為技術世界,使人成為碎片;智慧主導的遊戲使人的生活世界成為教條的世界,使人成為犧牲。真正的生活世界的遊戲應該克服這些極端的遊戲形态,讓欲望、工具和智慧相互和諧地發展。在這種遊戲中,欲望、工具和智慧開始成為自身,三者的活動使得生活世界不斷地生成。生活世界的生成一方面是舊世界的毀滅,一方面是新世界的創造:欲望在變成情感,技術在變成藝術,智慧在變得多元。生活世界的本性在這三者的遊戲中自身顯現,這種顯現就是美。
對于生活世界中的人來說,美就是自由的境界。美之所以和自由相關,而且隻和自由相關,是因為隻有在自由的王國中,美才得以可能;也隻有在審美的境界中,自由的王國才得以存在。這首先是因為美的否定性。美的否定性的根本表現就是美的非功利性和無利害性,這使能夠美超越日常功利世界,使原來是混沌、平均和空虛的日常世界變成了審美境界;其次是因為美的肯定性,即它是讓存在:讓存在自行發生,如其所是,是其所是,成為自身。這表現為人自身生成、世界萬物的生成以及人與萬物的相互生成。
與此相關,美感就是對美的經驗。美感和美的關系是同一性關系,沒有無美感的美,也沒有無美的美感,隻有美和美感的共存和相互生成。與美就在生活世界中一樣,美感也和生活世界遊戲中的人的感覺相關。人的感覺在生活世界的遊戲中不斷形成為欲望性的感覺、工具性的感覺、智慧性的感覺,并在三者的曆史性結合中形成自然性和文化性相統一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是無感覺,也不是感覺的喪失,也不是片面的感覺,而是一種全面的感覺。因為是全面的感覺,從而是一種自由的感覺。美是自由的境界,美感就是對自由的經驗。它表現為愛,表現為陶醉,還表現為快樂。
藝術作為人的典型的審美活動,就是欲、技、道三者遊戲的發生,也就是讓它們成為美的顯現。藝術雖然屬于生活世界,但卻處于生活世界整體的邊界之上。這使得藝術的欲技道遊戲不同于生活世界的欲技道遊戲。藝術活動的出發點是技藝。技藝是賦予質料以形式的技能活動,它本身就是一種身心合一的審美能力的訓練。不同于生活世界遊戲中的欲望有其時代性的規定,藝術超出生活世界的遊戲規則,它讓一切欲望都可以表達。這就讓我們可以在藝術中看到人類的一切情欲。通過揭示這些欲望的意義,藝術實現了欲望的區分和欲望的解放。藝術之道和非藝術之道的根本區分在于,道成文如同道成肉身。這就是說,道在藝術中具有了身體性,它和欲望與工具共存,它在參與生活世界的遊戲中顯現。藝術的本性因此就是讓遊戲,讓技藝、欲望和智慧(大道)三方按照自身的本性存在和生長、建立關聯并進行鬥争。這樣,藝術不僅作為藝術自身發生,從而形成一部藝術發展史;而且作為處于生活世界整體邊界上的藝術世界和生活世界形成一種批判和被批判的關系。批判就是區分邊界,藝術通過不斷地突破生活世界自身原有的邊界來解放和創造生活世界。而藝術作為審美教育,正是藝術在讓生活世界不斷生成自身的同時讓人不斷生成自身,這表現為:由技到藝、化欲為情、轉識成智。
張法教授曾經在《20世紀中西美學原理體系比較》一書中呼喚一種本土化的美學,“這種本土美學不僅與古代中國相連,與一百多年的中國現代性相連,更是與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整體相連,在這三種關聯中,不是要用哪一方和哪兩方去證明另一方,而是在三方的合力中實現對三方的超越,在這種超越中達到一個新體系的産生。”在筆者看來,在以“生活世界中欲、技、道的遊戲”說重釋美學基本問題、重構美學知識學的過程中,彭富春教授《美學原理》實現的正是這樣一種本土化的美學。但它并非隻是滿足于創造“新體系”的知識學,更是引領我們走出時代困境的智慧學。
【書作者簡介】彭富春,1963年生,BEAT365唯一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二、十三屆武漢市政協副主席。1979-1983年學習于BEAT365唯一官网,獲文學學士學位;1985-1988年學習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師從李澤厚教授,獲哲學碩士學位;1991-1997年學習于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師從海德格爾晚期弗萊堡弟子博德爾教授,獲哲學博士學位。1998年起任BEAT365唯一官网教授,并兼任國内多所大學教授。主要研究美學的一般理論、德國現代哲學(海德格爾)以及中國先秦思想。主要著作有:《論孔子》、《論老子》、《論國學》、《論慧能》、《論海德格爾》、《無之無化——論海德格爾思想道路的核心問題》(歐洲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哲學美學導論》、《哲學與美學問題》、《論中國的智慧》、《美學原理》等。
【薦書人簡介】張紅軍,男,河南焦作人。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博士,現任洛陽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哲學、美學、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