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哲聲】之九 權力的道德靈活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5-05
——讀鄭睦凡老師《權力如何影響道德判斷》一書
吳佳萌
《How Power Affects Moral Judgments: The Moral Flexibility of Powerholders》是心理學系鄭睦凡老師的新作,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時間:2021年7月。
《權力如何影響道德判斷》一書發現,高低權力者有着迥異的道德判斷模式。權力者傾向于依靠道義論做出道德判斷,并樂于維持現有規則;而低權力者則是更加現實的,多依于功利主義視角做道德判斷。這些發現有助于建立權力與道德推理之間的生态效度和概括性。
本書通過認知加工方式、維護權威動機以及目标導向理論為理解權力與道德判斷的關系提供了支持,有助于理解權力如何影響思想。研究發現,權力在道德推理上所表現出的差異更多依賴于當前目标。權力促使個體将注意力集中于當下的主要目标,例如與組織文化相關的目标,這可能引起高權力個體情境特異性的道德決策和跨情境的道德靈活性。權力與道德推理的關系是靈活的,具有情境敏感性。相比于低權力個體,高權力個體擁有一種目标導向型的道德價值觀。
權力被定義為個體擁有的能夠通過給予或收回資源與實施懲罰來改變他人狀态的能力。長期以來,權力被認為與道德敗壞有關。人們經常能讀到有關當權者腐敗的新聞,學術領域也十分關心該現象。從20世紀70年代起,人們越來越關注權力如何改變人們的思想和道德。許多證據表明,擁有權力會導緻不道德行為。但權力是否天然地會導緻不道德行為?還是由于權力内在的一些傾向性會導緻擁有權力者在道德領域一些特定的認知活動與行為呢?
《權力如何影響道德判斷》正是基于探讨上述問題的研究誕生。全書由五個主要章節構成,共涉及10個研究。主要探讨了權力如何影響道義論和功利主義道德判斷并探讨其作用機制。全書首先回顧和總結了過往學者關于權力與道德決策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權力影響道德決策的理論機制,之後通過十個實證研究詳細探索和論證了權力與道德決策間的關系,并探讨了認知風格、目标導向等因素在其中的機制作用。
本書第二章探讨不同情境與文化下權力與道德判斷的關系,包括不同環境、文化、與傷害生命有關的邊界條件。
研究1是對Lammers和Stapel在2009年有關權力和道德思維風格研究的再測,采取與之相同的實驗方法、步驟和材料,研究結果表明高權力的個體更傾向于使用道義論判斷,而低權力的個體更傾向于使用功利主義判斷。
研究2則在Lammers和Stapel(2009)使用的範式的基礎上,研究了中國内地政府與企業中的高權力者,以驗證先前研究結果的生态有效性。實驗結果與研究1一緻,支持了權利與道德判斷之間的關聯不受組織類型及其特質的影響,即研究發現具有跨組織跨文化的穩定性,有助于建立權力對道德思維方式影響的生态效度和普适性。
研究1和研究2重複并拓展Lammers和Stapel(2009)的研究,在歐洲和中國的實驗以及自然環境中對其進行了精确、概念性的複制,證明了高權力者更傾向于以來道義論進行決策的特點,顯示出權力與道德思維方式之間的關系研究結論具有跨文化的穩定性。
為了檢驗研究1與研究2結果的普适性,還需考慮到情境因素對道德判斷的影響。前兩個研究使用的道德材料均基于相對無害的日常生活道德困境,研究3則以測試傷害如何影響權力與道德思維之間的關系為目的,以高沖突情境考察權力是否會以同樣的方式影響道德判斷,有助于了解權力對道德判斷的影響範圍。
研究3使用個人傷害的道德困境材料支持了權力增加道義論偏好的觀點,研究4的目的是用一個非個人傷害的常見困境來驗證觀點。結果表明,傷害會消解權力對道德判斷的影響。無論傷害過程中是否有個人接觸,權力都不會影響道德判斷。當傷害出現,無論高權力者還是低權力者都傾向于道義論的道德思維。
本書第三章旨在從認知角度探讨高低權力者不同的道德推理機制。
研究5使用Körner和Volk(2014)開發的數字記憶任務作為認知負荷任務,發現在認知負荷作用下,低權力者的功利主義道德判斷偏好下降,而高權力者的功利主義道德判斷偏好不受影響;研究6進一步考察高權力者增加的道義論道德判斷是否由直覺思維驅動,結果表明權力者的道德判斷默認是由直覺過程驅動的。
研究5和研究6利用與認知加工相關的外部任務揭示了高低權力者在道德判斷中默認的認知加工傾向。在某種程度上,直覺加工引導高權力者做出更多的道義論判斷,而系統化的思維則引導權力者做出更多的功利主義選擇。
第四章關注權力通過目标導向增加道德靈活性。研究7-10檢驗了可能解釋權力是否影響道德判斷的數個因素,并探讨了如何影響以及為什麼影響。與過去的研究一緻,道義論源于直覺/自動加工風格和維護權威的欲望,在這些因素下,權力者更傾向于做出道義論道德判斷;與此同時擁有權力者比低權力者擁有更強的目标導向和緻力于自我實現的積極目标。由于不同的目标受益于不同的道德推理風格,主動目标可以将道德推理拉向道義論或功利主義。因此,權力者的道德判斷比低權力者的道德判斷更靈活。
權力主體控制着社會資源,擁有涉及公衆的決策權,但很少有研究關注權力如何影響中性的道德思維風格。對權力如何影響道德判斷的研究,可以視為是對長期以來理解道德與權力的關系、促進組織情境實踐這一号召的一種響應
從為組織和政界的決策制定者提供治理思路的角度來看,閱讀本書能帶來不少啟發:
首先,不同權力者從各自的視角出發考慮問題會帶來組織或社會沖突,而由等級制度引發的認識論觀點可以有助于理解和解決這些沖突。
第二,目前的研究表明,權力者表現出伴随直觀過程的道義論傾向,除非情境需要深思熟慮,這可能導緻對各方利益的不完全考慮。因此,組織可以建立規章制度,使處于權威地位的人員在做出重要決策時需通過審議過程。
第三,高權力者目标導向的取向指引他們的道德判斷,這種取向可能會導緻權力者的短視,即擁有權力和權威的人可能過于關注當前的環境、目标和手頭的任務,以至于他們忽視了大多數他們看不到的人的利益和長期的結果。這一發現提醒身居高位的人要平衡當前任務和長期目标。
從心理學專業學生提升學術能力的角度來看,鄭睦凡老師《權力對道德判斷的影響》一書搭建起一套心理學實證研究的完備體系,研究1至研究10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展現出學術思考的缜密邏輯鍊;精讀本書也可作為一種英文學術訓練,為未來的學術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書作者簡介】
鄭睦凡,女,滿族,河南鄭州人,1992年生。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心理學博士,現任beat365体育官网心理學系講師。從事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專長權力、道德等主題的實證研究。曾在國内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相關主題論文,并主持一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分享者簡介】
吳佳萌,女,beat365体育官网心理學系在讀本科生。對社會心理學研究有濃厚興趣,目前正在進行一項省級大學生創新項目研究,題目為《時間壓力對道德決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