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圖書分館  >  讀者服務  >  正文

【珞珈哲聲】之十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何以是“中國哲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10-11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何以是“中國哲學”?

——評李維武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

劉金鵬

現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主要存在着兩種理論視域: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視域和中國現代哲學史的研究視域。這兩種研究視域有着完全不同的問題意識和研究路徑。在第一種理論視域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主要挑戰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究竟“是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在第二種理論視域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所要回答的主要問題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到底“是不是中國哲學”?究其實質,前者質疑的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身份”,後者質疑的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民族文化身份”(即“中國思想文化身份”)。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有獨特貢獻得到充分的證成和确定之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是“中國哲學”随之成為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所要解答的首要問題。就此而言,解答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民族文化身份問題,構成李維武教授新作《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最為突出的問題意識和獨特的學術價值之所在。


該書入選2019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已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于20214月出版。全書共分為四編、十九章,加上導論和結語,總計74萬字,是一部非常厚重、極有分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論著。

與以往的研究論著不同,李維武教授是從中國現代哲學發展史的理論視域來探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曆史進程與理論成果,可謂是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新視域。結合其所長期從事的19-20世紀中國哲學研究,李維武教授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置于中國哲學從傳統形态向近代形态和現代形态轉進發展的曆史脈絡中加以考察、分析與衡論,據此而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對中國哲學現代轉型與傳統更新所作出的理論貢獻及其重要意義,進而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早已融入到中國現代哲學建構與展開的曆史進程中,并已成為中國現代哲學史的主流思潮和有機構成部分,完成了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或“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到“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曆史性轉變,标志着中國現代哲學發展的新方向新理路。

李維武教授之所以要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視域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轉換為中國現代哲學史,并不僅僅是為了實現理論研究的創新突破。從根本上講,研究視域的更新主要取決于問題意識的轉換。正如馬克思所言:“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馬克思:《集權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頁。)諸多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成果已充分說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而不是别的什麼哲學),而且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質疑非但沒有消失,卻在悄然間發生了重要演變,即:從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轉換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是“中國哲學”?對此,李維武教授将之概括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民族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問題的這種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問題的解決。”(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頁)。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民族文化身份認同問題是由中國文化保守主義者所提出,決定了隻能從中國哲學史的演進與發展來回應和破解這一問題。李維武教授強調指出,要解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民族文化身份認同問題,首先要徹底轉變以往的觀念和思路,重新思考和發掘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之間的貫通處和結合點;不是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為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繼而尋求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在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知行觀等方面的相似、相近、相通之處,據此而說明外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何以能夠與本土的中國哲學相嫁接、相融通,而是要從馬克思主義傳入後中國所發生的社會曆史變遷中,聚焦于19-20世紀中國哲學從傳統形态向近代形态、現代形态的轉型發展,探尋并揭示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20世紀中國哲學的内在關聯,從中發掘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20世紀中國哲學的真正貫通處和結合點。具體來說,作為20世紀中國哲學的主要思潮之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以其理論的徹底性與原創性,鮮明的批判精神和實踐品格,而且以其在哲學理論和哲學體系方面的卓越建樹,賦予了中國哲學以新鮮的内容和巨大的活力,通過對中國古代哲學資源的揚棄汲取,經過與20世紀中國哲學其它思潮之間的激蕩交融,建構起多元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代表性形态,有力地推進了中國哲學現代形态的展開,積極參與了中國哲學現代傳統的創造,為中國哲學的古今之變作出了重大貢獻,并由此而成為20世紀中國哲學的有機構成部分。換言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已通過與20世紀中國哲學的有機聯系,通過對20世紀中國哲學的深度參與,通過對中國哲學現代傳統的創造,業已成為20世紀中國哲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了從“在中國的哲學”向“中國的哲學”的重要轉變,從而獲得了自己的中國文化身份,解決了民族文化身份認同問題,擁有了自己的中國“國籍”和中國之“根”。一言以蔽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是“中國哲學”,而且深深地融入到中國哲學現代發展的進程中。

全書緊緊圍繞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民族文化身份認同問題而展開,分為四大闆塊,闡述了如何從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來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梳理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傳統形成與發展的曆史進程,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代表性形态的建構與演進,探讨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中國文化古今之變的關聯。其中,第一編作為全書的導論和關鍵,系統闡述了作者的19-20世紀中國哲學史觀,論述了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必須要轉換研究視域和重構研究框架,闡明了如何從中國哲學現代轉型的研究視域來看待和評價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在第二編,作者提煉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進程中的六個環節,從辛亥革命前十年間中國現代革命觀念的形成與馬克思在中國的“出場”,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相結合的諸形态建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傳統的形成與發展曆程作了總體性的梳理和勾畫;在第三編,作者選取李大钊、李達、毛澤東和馮契四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将其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代表性形态建構與演進的四個重要環節,分别予以考察、分析和衡論,揭示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唯物史觀到辯證唯物主義再到實踐的唯物主義的邏輯發展進程;在第四編,作者以中國文化保守主義者最為關注的文化觀問題為理論焦點,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中國文化古今之變的關系問題的思考與探讨,進一步闡明:在中國文化的古今之變中,無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還是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生發展,都是以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指導思想;在當代中國,重建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并實現中國文化的現代複興,仍然是以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其靈魂。

總體而言,李維武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家所撰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著作;它的出版,無論是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還是中國現代哲學史研究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書作者簡介

李維武1949 年出生于湖北武漢,哲學博士,現任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職研究員、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哲學的教學和研究,以19-20 世紀中國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為主要研究方向。著有《20 世紀中國哲學本體論問題》《呂不韋評傳》《王充與中國文化》《徐複觀學術思想評傳》《長江流域文化與近代中國哲學》《中國的現代轉型》《中國哲學的傳統更新》《中國哲學的古今之變》《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重讀毛澤東〈實踐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論》(與何萍合著)等書,發表論文 200 餘篇。

【薦書人簡介

劉金鵬1977年出生,河南新野人。哲學博士,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代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