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心語】第三期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5-04-30
我們需要趙汀陽這樣的哲學家
吳根友
早就知道趙汀陽其人,但沒有讀過其書。最近兩個月來,在教學與工作之餘,抽空讀完了趙汀陽的著作《論可能的生活——一種關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論》,受益頗多,心、思喜悅。若用佛教的語言講,有無尚法喜。《論可能的生活》一書,朋友張斌峰教授多年前就贈送給我了,但張教授讀得太認真,每頁都有畫畫寫寫,我幾次都想讀,最後還是放下了。自己在網上買了一本新版。當時由于手頭有一個課題要結題,故放了一段時間。
《論可能的生活》是一本思想深邃,語言表達明晰,而又切近我們每個人生活的一本好書。人人都會追求幸福,人人都希望公正,盡管每個人對幸福、公正的理解有差異。倫理學不是教人如何遵守規範,而是應當教人如何追求幸福,如何做到公正,維護公正,創造一個公正的社會環境。實然與應然及其關系的理論讨論雖然有意義,但人的存在是行動(to do)。人在行動中不僅追求真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值得追求的一種好生活。
人生活在與他人相互的關系之中。可能的生活不是一個人為所欲為,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生活,而是一個需要取得他人同意的好的生活。因此,可能的生活既體現了人的自由意志,又不是個人自由意志極度膨脹的生活。如此以來,生活中每個人追求自己的幸福就與他人發生了關系,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公正”問題。換句話說,人要在社會關系中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在社會關系中追求幸福生活就必須有“公正”的環境。“公正”的環境不是神賜予的,必須是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共同努力來建立、來創造的。所以倫理學的核心問題不是讨論所謂純而純的學術問題——從實然(to be)到應然(ought to be)的關系,而要讨論人知道什麼是好的生活,如何創造美好的生活問題,也就是說,要讨論幸福與公正的問題。而至于康德,以及傳統倫理學讨論的“人配不配享受幸福”的“德福一緻”問題,仍然要從屬于人追求幸福的大問題。就個人修養方面來說,人要追求美德。但如果美德沒有公正的社會制度支持,“美德”就會成為極少數聖賢或道德模範的專利,就會培養出很多“搭便車”的投機取巧者。顔淵有美德不幸早死,顔淵的美德無法讓更多普通的人效仿。雷鋒很高尚,但很少有人願意讓自己成為雷鋒,至多是偶爾學一下雷鋒。
讀趙汀陽的書,你不是在接受教訓,也不是在課堂上聽教授講課,接受新知識,仿佛是他站在你面前與你讨論。他娓娓道來,如一泓汩汩流淌的清泉流入你的心、思。其中偶爾也有一些辯論,形式化的解釋,但那就像是舉例,要把複雜的問題條理化、公式化,以便于你更加清晰的把握。
也許,趙汀陽著作中有關具體哲學家思想的理解,從學術的角度看未必都能被學者們所接受,或者說有些解釋還有可以商榷之處。但絲毫不影響這部著作的學術質量與思想的魅力。直面人世間的真實問題,化用其他各家合理的思想,在“無立場”的立場下就事論事,因事說理,以理貫事,理事融通,有學問而不掉書袋,有思想而不故作深刻,時有隽永妙語,而不嘩衆取寵,作語不驚人死不休狀。
當代學院哲學屢屢遭遇“哲學何用”的質疑。如果學院派哲學多一點趙汀陽式的教授,也許這樣的質疑聲音要少一些。我不認識趙汀陽,也沒有聽過他講課或講座,不知他的講座與講課怎樣?但我通過他書本的寫作風格推測,他的講課或講座,也許可能讓你如坐春風。僅以此小文來表達我讀過趙汀陽著作後的直接感受,與我的博客浏覽者分享閱讀的快感。
(節選自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