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圖書分館  >  讀者服務  >  正文

【讀者心語】第五期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5-11-24

《論語》心得

高創

2006年百家講壇播出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一時風靡全國。然而,思想的流行程度,往往和正确程度成反比,于丹《論語》心得在市場流行,隻能說明于丹迎合了大衆口味,而不能說明于丹的《論語》心得就是正确的。以我的眼光來看,于丹對《論語》做了通俗化、膚淺化的解讀,這讓許多知識層次不高的大衆獲得了一種進入經典的虛榮心,這其實是社會浮躁心态的一種折射。浮躁就是精神泡沫,表面看起來熱熱鬧鬧,斑駁陸離,其實是無根之花,無源之流,繁華過後,一片枯寂。讀完了于丹的《論語》心得,除了心理上得到安慰外,其實沒有什麼文化思想的沉澱。就像前幾年的李陽瘋狂英語,一場鬧劇而已!

最近心情煩悶,晚上睡前捧起《論語》重新閱讀,花了兩個晚上,竟然看完了。再次閱讀《論語》,除了有感于孔子思想的深刻博大之外,更感到現今社會上對《論語》的誤解實在太深了!大部分人都沒看懂《論語》,就以為得道了,回想研究生時的課堂,以及所謂名人的講授,真覺得一陣悲哀。突然有種想寫一本《高創〈論語〉心得》的打算,見于眼下的工作環境,實在不适宜做長時期的靜态思考,隻能暫時擱淺了。

要讀懂《論語》,首先要對中國的文化史有非常精深的了解。沒有這個視野和知識儲備,是不能進入《論語》的精神世界的。“人不可能同時踏進同一條河流”,我們今天說這話,就是廢話一句,而讓2500年前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說出來,就是辯證法。語言放到不同的語境下,其思想是完全不同的,脫離了文化史的語境來看《論語》,隻能是隔靴搔癢,霧裡看花。于丹的膚淺,就是把《論語》放在現代社會的語境下來閱讀,其結果隻能是大大削弱了《論語》的文化濃度和思想深度。孔慶東說于丹對于經典的普及化是有功的,這其實是溢美之詞,普及經典是這麼個普及法嗎?用泡沫來推銷一種精神産品,無論如何,是有悖于文化規律的。還有的學者說,于丹就是當今的孔子,聽了,簡直讓人噴飯。

《論語》告訴我們的,其實是如何對待生活。而對待生活的基本出發點,就是從自己的心開始。所以孔子說:“為仁由己”。于丹說,《論語》是快樂的學問,其實完全錯了,《論語》教會我們的,不是快樂,而是一種充實,一種安然,一種闊達。《論語》裡面充滿了“樂”字,如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仁者樂山”“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等等,但這裡的“樂”,絕不是快樂的意思。快樂僅止感性而言,《論語》中的“樂”,我理解為超越自我而達到的一種精神自由狀态,這種狀态當然遠遠要比快樂深刻高大許多。

《論語》是一整套思想,它開創了儒者的精神空間。看似簡易的語言背後,其實都有着非常深刻的道理。讀《論語》,要結合《中庸》來讀,《論語》的精神,其實和《中庸》的精神是一緻的,《大學》和《孟子》卻是和《論語》完全不同的思想維度,連孟子本人,對孔子思想的深度把握上,都是有偏差的。記得在北大,和一個師姐聊天,她說孟子和荀子是偷換孔子思想的罪人,話有八分偏激,但卻有二分道理。

《論語》要塑造的,是君子人格,而不是政治家。對于政治,孔子隻是提出了一種終極目标,而不是現實答案。好多人,總是懷着利益的目的,來解讀《論語》,其結果隻能是南轅北轍,适得其反。後世無數的封建文人,在官場的失意,大部分是對《論語》思想理解上出現了偏差。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可以用來治天下嗎?《中庸》中說“大德者必有天下”中的“必”不是現實的必須,而是理想的應然。中國五千年之所以沒有出現宗教,其根本原因,就是儒家倫理,在終極目标上,有着宗教的功能。

《論語》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到底有多大的容載量。現實的醜陋、黑暗、挫折、失敗,其實都可以用自己的心靈來化解。朱熹說:“内困無過于舜,外困無過于孔子”,無數次的失敗,并沒有讓孔子精神頹廢,思想消怠,而是永遠一番自信樂觀的态度。孔子的自信樂觀,其實不是現實中的成功,而是思想上的正确。孔子的失望,不是對自己思想的失望,而是對現實的失望。在内心上,孔子永遠是堅定自信的。

人無論處于怎樣的環境中,永遠都要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态度。現實有太多的不公平,命運有太多的不公平,生活中有太多的欺騙、虛僞,但這一切都無損于我們自身靈魂的高貴與偉大,對孔子而言,這才是真正的仁者。這樣的境界,非常難于達到,但這,也是每個人都應該積極達到的。

單獨拉出《論語》中的一句話來看,都顯得很直白,沒什麼深意。但是把《論語》作為一個整體開看,每一句話,又都深刻無比,博大無比。感受不到《論語》背後的文化含量和思想深度,是無法進入儒者的精神境界的。閱讀經典,其實是用生命來體驗經典,從而提高自己靈魂的純度,而不是蜂擁式的人雲亦雲,虛榮顯擺。社會浮躁,成就了于丹,這其實不是于丹的悲哀,而是社會的悲哀。

(轉自作者空間日志、已經作者授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