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心語】第六期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7-03-09
夜讀蒲甯
廖紫衣
午夜,小雨輕輕地敲着我的窗戶,從虛無缥缈的網絡裡走出來,端着一杯香氣四溢的茶走到書架前,順手抽出一本書,俄國作家薄甯的文集。
坐在沙發上慢慢地看着。
看完了那篇描寫日内瓦湖的散文《靜》,我相信我就在那個有霧的早晨,陪着蒲甯和他的朋友畫家庫羅夫斯基一起漫步在日内瓦湖畔,而後又泛舟于湖上。
“我們推開陽台門,秋晨的涼意撲面而來,使人陶然欲醉,由湖上升起的乳白色的霧霭,彌漫在大街小巷上。旭日雖然還是蒙蒙胧胧的,卻已經朝氣勃勃地在霧中放着光。”我看到霧霭中紅色的秋陽,正在輕聲地喚醒蓋着輕紗,睡眼朦胧的少女般的城市。如同《莎士比亞戲劇》中多情的男主角深情地凝視着他溫柔的情人一般。
走在湖堤上,秋風将樹木吹得蕭瑟作響,霧盡了,太陽還清了日内瓦湖的本色,那時天空潔淨如洗,湖水則呈現出難以言狀的蔚藍。湖面上飛翔的湖鷗,晨岚中的薩瓦山脈,睜着惺松睡眼的遊船和船夫,那份安甯,那份靜谥,使我們也差點融化在這琥珀般透明的空氣中。
泛舟湖上,作者以停住漿、閉上眼來形容湖面的安靜“靜得那麼深邃”,以汩汩的水聲形容湖水的潔淨,清澈。
單憑這自然界的安靜來作為主題,會顯得有些呆闆,于是作者加入了“深山某處的一口孤鐘”所傳來的一陣悠揚的鐘聲,它必須是孤鐘,鐘聲是隐隐約約,若有若無地傳來。鐘聲來自天際,鐘聲來自深山。感覺更象中國古詩詞的意境,寂靜的無以名狀。
“就拿這日内瓦湖來說吧,當年雪萊來過這兒,拜倫來過這兒……莫泊桑來過這兒……”正如我身邊的那座聞名的黃鶴樓,崔颢在這裡題過詩,李白在這裡送過孟浩然,喧嚣是一時的,寂靜亘古長存。
那些如己親臨的文字無須用力便能穿透我,造成不可思議的感覺,而正是這種感覺,震憾着我。使我留戀着那個有霧的日内瓦湖。
蒲甯在俄羅斯文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3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抒情散文而聞名遐迩,他的散文能讀到詩的韻律,歌的節奏,繪畫的色彩,文筆嚴謹,語言隽永。更為重要是他沒有單純地描寫自然,而是通過人物對話,使生活融入自然,給自然加入生命。這也是蒲甯散文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