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号 |
姓名 |
專業代碼_顯示值 |
指導教師_顯示值 |
論文題目 |
|
|
|
|
|
|
|
|
|
|
2016201130001 |
高麗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趙凱榮 |
馬克思生産勞動理論及其當代價值研究 |
|
|
|
|
|
|
|
2016201130003 |
王穎輝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趙士發 |
《實踐論》《矛盾論》的内在關聯與時代價值 |
|
|
|
|
|
|
2016201130004 |
宋雨禾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汪信硯 |
馮契的理想人格學說探析 |
|
|
|
|
|
|
|
|
2016201130005 |
鄧沁汶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李佃來 |
盧卡奇對主客體關系的闡釋 |
|
|
|
|
|
|
|
|
2016201130006 |
康琪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李志 |
論科恩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命題的功能解釋 |
|
|
|
|
|
|
2016201130007 |
黃丹陽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汪信硯 |
論《資本論》中邏輯與曆史相統一的方法 |
|
|
|
|
|
|
|
2016201130008 |
彭澧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趙士發 |
實踐觀的思維方式及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意義 |
|
|
|
|
|
2016201130009 |
黃鹭琦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李佃來 |
葛蘭西的有機知識分子概念 |
|
|
|
|
|
|
|
|
2016201130010 |
汪洋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汪信硯 |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
|
|
|
|
|
|
2016201130011 |
南楠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吳昕炜 |
論列斐伏爾前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論 |
|
|
|
|
|
|
|
2016201130012 |
李瑤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趙士發 |
馮契的智慧說探析 |
|
|
|
|
|
|
|
|
|
2016201130013 |
任怡琳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李佃來 |
盧卡奇晚年異化理論研究 |
|
|
|
|
|
|
|
|
2016201130014 |
苗雅璐 |
中國哲學 |
劉樂恒 |
孔子“知”論探析——基于《論語》文本的研究 |
|
|
|
|
|
|
2016201130016 |
王光潔 |
中國哲學 |
文碧芳 |
沈清松“外推”理論與中國哲學發展趨勢之研究 |
|
|
|
|
|
|
2016201130017 |
馬克 |
中國哲學 |
丁四新 |
梁啟超墨學思想研究 |
|
|
|
|
|
|
|
|
|
2016201130018 |
丁銘 |
中國哲學 |
劉樂恒 |
熊十力“三易”思想研究 |
|
|
|
|
|
|
|
|
2016201130019 |
王曉玲 |
中國哲學 |
吳根友 |
李贽的曆史哲學思想研究——以《藏書》“德業儒臣”為中心 |
|
|
|
|
|
2016201130021 |
洪明超 |
中國哲學 |
文碧芳 |
朱子之“出入湖湘”及其思想發展 |
|
|
|
|
|
|
|
2016201130022 |
韓穎 |
中國哲學 |
秦平 |
《穀梁傳》中的女性觀研究 |
|
|
|
|
|
|
|
|
2016201130023 |
呼國平 |
中國哲學 |
孫勁松 |
蘇轼禅學思想研究 |
|
|
|
|
|
|
|
|
|
2016201130024 |
王明 |
中國哲學 |
鄭澤綿 |
王陽明良知說的“見在”思想研究 |
|
|
|
|
|
|
|
2016201130025 |
範根生 |
中國哲學 |
文碧芳 |
張岱心學思想研究 |
|
|
|
|
|
|
|
|
|
2016201130026 |
崔明揚 |
中國哲學 |
吳根友 |
《漢學師承記》與“漢宋之争”問題研究 |
|
|
|
|
|
|
|
2014201130027 |
張曉紅 |
中國哲學 |
徐水生 |
陸賈《新語》思想研究 |
|
|
|
|
|
|
|
|
2016201130027 |
陳可依 |
外國哲學 |
趙林 |
康德與奧古斯丁論惡與自由意志 |
|
|
|
|
|
|
|
|
2016201130028 |
王吉平 |
外國哲學 |
曾曉平 |
基于自由的法哲學—康德法權學說研究 |
|
|
|
|
|
|
|
2016201130029 |
丁雨姗 |
外國哲學 |
楊雲飛 |
論道德相對主義及其理論困難 |
|
|
|
|
|
|
|
|
2016201130030 |
紀玲 |
外國哲學 |
楊雲飛 |
神恩援助與道德自律—康德人性論中的理論困境及其解決 |
|
|
|
|
|
2016201130031 |
張夢芹 |
外國哲學 |
曾曉平 |
康德的敬重思想研究 |
|
|
|
|
|
|
|
|
|
2016201130032 |
馮敏 |
外國哲學 |
郝長墀 |
漢娜·阿倫特自由觀探讨——從行動角度出發 |
|
|
|
|
|
|
2016201130033 |
陳晨 |
外國哲學 |
朱志方 |
确定性的根基——維特根斯坦對笛卡爾的批判 |
|
|
|
|
|
|
2016201130034 |
李星 |
外國哲學 |
趙林 |
論古希臘悲劇中的命運意象 |
|
|
|
|
|
|
|
|
2016201130035 |
鄭文搏 |
外國哲學 |
曾曉平 |
康德哲學中“人格性”概念研究 |
|
|
|
|
|
|
|
|
2016201130036 |
黃婷婷 |
外國哲學 |
朱志方 |
論康德道德哲學中驅動力問題 |
|
|
|
|
|
|
|
|
2016201130037 |
張愉 |
外國哲學 |
蘇德超 |
心理屬性與物理屬性的因果關聯及對神經認知科學的啟示 ——以心靈因果排除論證和擴展認知論證為分析對象 |
2016201130038 |
王志遠 |
宗教學 |
徐弢 |
彼得·貝格爾的“世俗化”理論研究 |
|
|
|
|
|
|
|
2016201130039 |
魏詩妍 |
倫理學 |
李勇 |
偏倚的概念、理由以及責任——辯護關系理論 |
|
|
|
|
|
|
2016201130040 |
袁夢婷 |
倫理學 |
陳曉旭 |
世界主義與民族主義相容嗎?——以科克-肖·譚為例 |
|
|
|
|
|
|
2016201130041 |
郭言喆 |
美學 |
彭富春 |
叔本華音樂美學問題研究 |
|
|
|
|
|
|
|
|
2016201130043 |
李進 |
美學 |
範明華 |
張懷瓘書論中的“技”與“道” |
|
|
|
|
|
|
|
|
2016201130044 |
詹岚 |
美學 |
範明華 |
莊子“忘”的美學研究 |
|
|
|
|
|
|
|
|
2016201130045 |
李雅琪 |
美學 |
鄒元江 |
《“譚派”京劇表演傳承的美學問題》 |
|
|
|
|
|
|
|
2016201130047 |
胡文 |
美學 |
彭富春 |
論今道友信對孔子美學的批判 |
|
|
|
|
|
|
|
|
2016201130048 |
吳江玲 |
美學 |
範明華 |
“至樂無樂”的美學意蘊研究 |
|
|
|
|
|
|
|
|
2016201130049 |
周澤恩 |
宗教學 |
黃超 |
拯救人的形象:别爾嘉耶夫的 神學技術觀研究 |
|
|
|
|
|
|
2016201130050 |
林期玲 |
宗教學 |
桑靖宇 |
論宗密的禅教和會思想 |
|
|
|
|
|
|
|
|
2016201130051 |
肖存遠 |
宗教學 |
徐弢 |
奧古斯丁的教會論及其對中世紀的影響 |
|
|
|
|
|
|
|
2016201130052 |
彭柏林 |
宗教學 |
徐弢 |
斯賓諾莎宗教自由說的倫理學闡釋 |
|
|
|
|
|
|
|
2016201130053 |
覃俊輝 |
宗教學 |
黃超 |
佛教虛拟社區的分層與互動關系研究——以武漢市佛教群體為例 |
|
|
|
|
|
2016201130054 |
陸澤傑 |
宗教學 |
翟志宏 |
門德爾松宗教寬容思想研究 |
|
|
|
|
|
|
|
|
2016201130055 |
彭虎 |
科學技術哲學 |
劉釩 |
新時代科技體制改革視域下的高質量科技供給研究 |
|
|
|
|
|
|
2016201130056 |
謝沛宏 |
科學技術哲學 |
程煉 |
漲塊理論和認知反駁 |
|
|
|
|
|
|
|
|
|
2016201130058 |
吉維維 |
科學技術哲學 |
李光 |
開放式創新驅動智慧城市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
|
|
|
|
|
|
2016201130059 |
黃甯園 |
國學 |
張傑 |
孔子學以成人方法觀微 |
|
|
|
|
|
|
|
|
2016201130061 |
苗宇 |
國學 |
丁四新 |
宋濂《諸子辯》研究 |
|
|
|
|
|
|
|
|
|
2016201130063 |
張瑞傑 |
國學 |
孫勁松 |
《<管子>四篇“修心”理論初探》 |
|
|
|
|
|
|
|
2016201130064 |
桂文靜 |
國學 |
張傑 |
《論語》的生死思想研究 |
|
|
|
|
|
|
|
|
2016201130065 |
汪恺 |
國學 |
吳根友 |
方以智“學”思想的研究 |
|
|
|
|
|
|
|
|
2016201130066 |
羅婷俐 |
基礎心理學 |
胡軍生 |
孝道行為的産生機制研究 |
|
|
|
|
|
|
|
|
2016201130069 |
武敬 |
應用心理學 |
張春妹 |
大學生的自我、教養方式與親子沖突應對方式和自尊的關系 |
|
|
|
|
|
2016201130070 |
成方琪 |
應用心理學 |
鐘年 |
父母教育焦慮的産生、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 |
|
|
|
|
|
|
2016201130071 |
劉意 |
應用心理學 |
費定舟 |
窮人如意少:主觀社會階層對焦慮的影響及其機制 |
|
|
|
|
|
|
2016201130072 |
李晴晴 |
應用心理學 |
劉毅 |
好即美嗎?——進化論視角下的能力特質對外表吸引力的影響 |
|
|
|
|
|
2016201130073 |
李彤 |
應用心理學 |
嚴瑜 |
工作場所不文明行為如何由反生産行為衍化而來: 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 |
|
|
|
|
2016201130074 |
餘薇 |
應用心理學 |
鐘年 |
社會規範與利益沖突下大學生的競争及其内部機制 |
|
|
|
|
|
|
2016201130075 |
朱憶蓮 |
應用心理學 |
師領 |
特質正念與員工創造力的關系:情緒智力和員工情感的鍊式中介作用 |
|
|
|
|
2016201130076 |
劉媛媛 |
應用心理學 |
姜兆萍 |
“美即是好”刻闆印象及其影響因素 |
|
|
|
|
|
|
|
2016201130077 |
鄧鑫 |
應用心理學 |
劉毅 |
信息框架與“一緻性效應”對男男性行為者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
|
|
|
|
2016201130078 |
張彤 |
應用心理學 |
張春妹 |
罪犯獄内主動性和反應性暴力風險評估量表的編制及驗證 |
|
|
|
|
|
2016201130079 |
趙雪晴 |
應用心理學 |
費定舟 |
内外源注意提示效應下的差異結構對變化探測的影響 |
|
|
|
|
|
|
2016201130080 |
揭禮傑 |
應用心理學 |
趙俊華 |
反應任務對情感韻律和語義情緒效價沖突的化解:基于反語識别的ERP研究 |
|
|
|
|
2016201130081 |
周珏 |
應用心理學 |
謝天 |
儒家啟動促進親社會行為:遵循規範的需要與親社會對象群體身份的調節作用 |
|
|
|
2016201130082 |
趙穎 |
應用心理學 |
嚴瑜 |
辱虐管理與公務員工作退縮行為: 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 |
|
|
|
|
|
2016201130083 |
李偉 |
應用心理學 |
謝天 |
物質主義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生命意義建構水平的調節作用 |
|
|
|
|
|
2016201130084 |
楊曉敏 |
應用心理學 |
趙俊華 |
不同方言語音情緒韻律的識别研究 |
|
|
|
|
|
|
|
2016201130085 |
鐘聲言 |
應用心理學 |
姜兆萍 |
身體姿勢對風險決策的影響 |
|
|
|
|
|
|
|
|
2016261130001 |
唐璐瑤 |
應用心理學 |
胡軍生 |
性客體化一定給人帶來消極的影響嗎? ——自我價值定位的調節效應研究 |
|
|
|
|
2016271130002 |
SEBASTIAN CHRISANDY ANGGASWARA |
應用心理學 |
嚴瑜 |
對工作場所不文明行為的态度:角色與測量 |
|
|
|
|
|
|
2016271130003 |
HO THI QUYNH VY |
應用心理學 |
費定舟 |
行為激活療法治療抑郁症: 越南的實踐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