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雅萍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趙士發 |
毛澤東與中國現代話語體系的構建——以意識形态話語為中心的考察 |
2 |
傅蓉 |
中國哲學 |
郭齊勇 |
傳統孝道及其現代轉化 |
3 |
謝豔紅 |
國學 |
盧烈紅 |
劉博平古音學研究 |
4 |
劉晨 |
外國哲學 |
曾曉平 |
康德的“世界”概念研究——基于自然的視角 |
5 |
鄭翠仙 |
美學 |
彭富春 |
孔子和莊子關于技藝的美學 |
6 |
李一鳴 |
美學 |
範明華 |
攝影藝術中時間性問題的美學研究 |
7 |
陳慧明 |
宗教學 |
翟志宏 |
約翰·布裡丹語言哲學思想研究 |
8 |
王進健 |
宗教學 |
桑靖宇 |
夢東禅師淨土思想研究 |
9 |
古宏韬 |
國學 |
楊華 |
明清祭文研究 |
10 |
江黎明 |
美學 |
彭富春 |
汽車生活的美學研究 |
11 |
樂旭順 |
外國哲學 |
朱志方 |
吊詭與治療:莊子與後期維特根斯坦比較研究 |
12 |
魯克偉 |
宗教學 |
徐弢 |
十三世紀的“獨一理智論”之争探究 |
13 |
劉穎 |
科學技術哲學 |
李宏芳 |
量子信息科學的發展對結構實在論的推進 ——從信息結構實在論到量子信息結構實在論 |
14 |
王雯晶 |
哲學心理學 |
鐘年 |
行為免疫系統對男性厭女傾向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 |
15 |
鄭小冰 |
哲學心理學 |
鐘年 |
中國青少年生命意義感與主觀時間體驗 |
16 |
王少芳 |
國學 |
陳文新 |
日本明治時期(1868-1912)“中國文學史”研究 |
17 |
孔婷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汪信硯 |
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
18 |
冷蓉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汪信硯 |
論馬克思的社會概念 |
19 |
龐豔賓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趙凱榮 |
馬克思勞動理論的現代性批判意蘊 |
20 |
蔡曉輝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趙凱榮 |
駁波普爾對曆史唯物主義的曲解 |
21 |
白豔晖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李佃來 |
馬克思“人的解放”概念 |
22 |
張萌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李志 |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總的結果”的方法論解讀 |
23 |
賴俊威 |
美學 |
範明華 |
中國繪畫色彩觀念的美學研究 |
24 |
李格非 |
中國哲學 |
吳根友 |
湛甘泉的心性-工夫論及相關思想研究 |
25 |
張天逸 |
美學 |
彭富春 |
魏晉士人服飾審美觀念的變遷 |
26 |
張浩 |
國學 |
孫勁松 |
張謇易學研究 |
27 |
劉海成 |
國學 |
張傑 |
明代《傳習錄》诠釋研究 |
28 |
趙歡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趙士發 |
“伍德命題”的反思與批判——兼論馬克思的正義觀 |
29 |
李亞奇 |
中國哲學 |
文碧芳 |
錢穆的陽明學诠釋之研究 |
30 |
崔繼新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陶德麟 |
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傳播的有效性問題研究 ——以1949年以前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造為例 |
31 |
盧影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趙士發 |
論普列漢諾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 ——以本體論問題為中心的考察 |
32 |
鄭曉豔 |
外國哲學 |
朱志方 |
道德運氣與良好生活 ——伯納德·威廉斯倫理思想的補充與修正 |
33 |
李寶達 |
中國哲學 |
文碧芳 |
金嶽霖哲學思想研究 |
|
|
備注:李寶達(畢業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