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對昆劇傳習所百年薪火傳承的反思》,《戲劇》2022年3期; 214、《“知”“道”與審美非對象化思維》,《廈門大學學報》2022年第1期; 213、《從<申報>(1922-1942)看昆劇傳習所“傳字輩”的盛與衰》,《藝術百家》2022年第1期; 212、《戲曲理論研究從維護者轉向開拓者》,《戲曲藝術》2022年第1期; 211、《湯氏家族藏書與湯顯祖的生命境界》,吳鳳雛、陳均主編:《北大湯顯祖演講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出版; 210、《論“感官解放”與重構中國古代“成人”審美傳統》,《2021湖北美術學院首屆“新文科·新藝科”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湖北美術出版社2021年出版; 209、《彼得·塞勒斯導演的“先鋒版”<牡丹亭>是“複興昆曲的努力”?》,《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21年第6期; 208、《當代中國文人畫家的思想曆程》,《藝術學研究》2021年第6期; 207、《在回歸昆劇傳統審美精髓基礎之上的現代性轉換——評<梅蘭芳·當年梅郎>》,《藝術評論》2021年第10期; 206、《論王岩松版<原野>的知覺現象學導表演視野》,《藝術百家》2021年第3期; 205、《熊佛西對梅蘭芳的純藝術批評與梅蘭芳的隔空回應——熊佛西<梅蘭芳>文研究》,《戲曲研究》2021年,總第118輯,文化藝術出版社2021年出版; 204、《京劇曆史文獻研究的重要收獲——傅瑾主編<京劇曆史文獻彙編·民國卷>初讀劄記》,《戲曲藝術》2021年第3期; 203、《“迂回”何以提供“進入”?》,《河北學刊》2021年第3期; 202、《以戲曲美學範疇研究為戲曲美學體系建構奠基——<戲曲美學範疇論>評介》,《美育學刊》2021年第3期; 201、《非言語意識與音樂天性》,《美育學刊》2021年第2期;另載畢寶儀主編:《藝術與科學 融合與共生:2019南方科技大學藝術與科學研讨會論文集》,現代出版社出版2021年出版; 200、《<戲劇藝術>對我的學術研究的推動》,楊揚、宮寶榮主編:《中國戲劇研究的新景觀——紀念<戲劇藝術>創刊四十周年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戲劇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出版; 199、《“類”思維與中國戲曲藝術的審美譜系》,《民族藝術》2021年第1期;另載楊揚、宮寶榮主編:《中國戲劇研究的新景觀——紀念<戲劇藝術>創刊四十周年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戲劇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出版; 198、《蘇聯學者對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跨文化閱讀的“他者”視野和誤讀》,《藝術百家》2021年第1期; 197、《“戲曲現代化”焦慮與當代戲曲發展的未來走向》,《戲劇》2021年第1期; 196、《不愧人間偉丈夫——京劇<梅蘭芳•蓄須記>觀後》,《文藝報》2020年11月23日; 195、《梅蘭芳手勢的非對象性審美意象營構》,《戲曲藝術》2020年第4期; 194、《艱苦卓絕的美學思想探索者》,賈玉民、趙影主編:《美學人生——中國當代美學家、美學學者的學術之路》一,鄭州大學出版社2020年出版; 193、《論馬來西亞華文話劇對豐富中國話劇曆史和理論的獨特價值》,《戲劇藝術》2020年第4期; 192、《從梅蘭芳對楊小樓的評價看戲曲表演美學體系問題》,《戲劇》2020年第3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舞台藝術》(戲曲、戲劇)2020年第6期上轉載; 191、《論張彭春20世紀30年代對新劇與舊劇關系思考的翻轉》,《藝術百家》2020年第3期; 190、《從嘗試新潮演劇到回歸“舊劇的途徑”——對梅蘭芳1912-1935年表演劇目轉圜的反思》,《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20年第2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舞台藝術》(戲曲、戲劇)2020年第4期上全文轉載; 189、《對新世紀原創話劇<家客>思想貧弱的反思》,《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 188、《回歸學術的初心》,《中國藝術報》2020年1月17日; 187、《The Worldwide Significance of Mei Lanfang′s Performing Art》,《Chinese Performing Arts》No.1 October2019; 186、《童雁汝南肖像畫的“中間現實”》,高小林編:《1998-2019童雁汝南油畫作品》,湖北美術出版社2019年出版; 185、《關于當代粵劇戲曲電影的思考》,《廣東藝術》2019年第11\12期;另載佛山韻律文學藝術叢書編委會編:《2019文藝評論卷》,花城出版社2020年出版; 184、《<文藝研究>對我的學術研究的影響》,金甯主編:《<文藝研究>與我的學術寫作》,文化藝術出版社2019年出版; 183、《夢即生存:湯顯祖筆下杜麗娘的生存場域》《文史知識》2019年第11期;另載吳鳳雛、陳均主編:《在北大聽湯顯祖》,學苑出版社2019年出版; 182、《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中國文化報》2019年9月4日; 181、《論朱光潛<詩論>的非對象化審美思維》,《哲學與文化》2019年第9期; 180、《“傳”字輩口述史的當代意義》,《民族藝術》2019年第4期; 179、《梅蘭芳表演藝術對當代世界戲劇進程的影響》,《南國學術》2019年第2期,《文摘報》2019年6月27日摘要; 178、《跨文化戲劇堅守戲曲主體性的嘗試——評新概念昆曲<邯鄲夢>》,《戲劇》2019年第1期,收入朱棟霖主編:《中國昆曲年鑒2020》,蘇州大學出版社2021年出版; 177、《從<品梅記>看梅蘭芳在日本接受的限度》,《藝術百家》2019年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 資料《舞台藝術》2019年第4期全文轉載; 176、《地域文化審美的焦慮——對地方戲曲藝術的文化認同與偏離》,《文化中國》2018年第4期,另載王愛玲等主編:《藝術人文之社會創新與實踐》,台灣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175、《讓昆曲藝術回歸審美的本位——昆曲<顧炎武>觀後》,《上海藝術評論》2018年第6期; 174、《曆史文獻應以何種方式加以珍藏?——新版<梅蘭芳全集>的收獲與問題》,《文化藝術 研究》2018年第4期; 173、《湯顯祖傳世畫像辨析》,《文化遺産》2018年第5期; 172、《後湯顯祖時代與新常态》,《湯顯祖學刊》第2輯,商務印書館2018年出版; 171、《為什麼湯顯祖不是中國的莎士比亞?》,《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 170、《梅蘭芳具身與非具身戲曲傳授實踐的啟示》,《民族藝術》2018年第5期; 169、《論梅蘭芳與喬蕙蘭、陳德霖昆曲的師承關系》,《戲劇》2018年第4期; 168、《1913-1935年戲曲變與不變的曆史沉思——讀張聊公<聽歌想影錄>劄記》,《藝術百家》 2018年第2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舞台藝術》2018年第6期上全文轉載; 167、《從梅蘭芳建國前的嘗試拍攝反思中國戲曲舞台電影的問題》,《戲曲藝術》2018年第1期; 166、《梅蘭芳研究的重大收獲》,《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1月29日; 165、《英國大學生<夢南柯>英中演出的跨文化意義》,《藝術百家》2017年第6期; 164、《創意産業的核心是構建能代表中華美學精神的國家形象》,吳衍發主編:《當代美學與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湖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 163、《是關聯性思維還是聚合性思維?——就<和而不同——中西哲學的會通>與郝大維、安樂哲辯難》,《文藝研究》2017年第11期; 162、《傳承作為昆曲國家文化戰略确立的關鍵——在第七屆昆曲學術座談會上的總結報告》,《藝術百家》2017年第4期,《新華文摘》2018年第2期全文轉載; 161、《蘇聯報刊關于梅蘭芳的評論及其中譯文的改譯問題研究》,《文藝研究》2017年第6期; 160、《梅蘭芳的表演藝術應該傳承什麼?》,《文化遺産》2017年第3期;另載秦華生等主編《梅蘭芳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知識産權出版社2019年出版; 159、《對<牡丹亭>叙述方式的反思》,《藝術探索》2017年第3期; 158、《湯劇和莎劇:都有超越時代和國界的美學魅力》,《中國文化報》2017年2月13日; 157、《我們應當向世界傳遞怎樣的湯顯祖》,《中國文化報》2017年1月6日; 156、《<梅蘭芳的舞台藝術>拍攝傳播的主要問題》,《中華藝術論叢》第17輯,上海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另載劉祯主編:《梅蘭芳精神及傳播國際學術研讨會論文集》,學苑出版社2018年出版; 155、《文人旨趣:梅蘭芳的身體表演美學建構的“他者”意味》,《民族藝術》2016年第5期; 154、《紀念,以敬畏和自信的心态》,《人民日報·文藝評論》2016年11月11日; 153、《走向2016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年》,《藝術百家》2016年第5期; 152、《超越時代的巨人》,《中國金币文化》2016年第4輯; 151、《制約地方戲曲發展的觀念問題》,《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第11輯,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 150、《作為東西方文化巨擘的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光明日報》2016年9月1日; 149、《夢即生存:湯顯祖<牡丹亭>中杜麗娘的生存場域》,《光明日報·光明講壇》2016年9月1日; 148、《對京劇表演對象化思維的反思》,《戲劇藝術》2016年第4期; 147、《Comment préserver le Kunqu aujourd’ hui?中國昆曲當代傳承的狀況及問題——一個學者眼中的當代昆曲傳承史》(法文),法國 《Revue d’Histoire du théâtre》2016-Ⅲ年第3期; 146、《“意在言先,亦在言後”——中國哲學美學感受、創造方式論》,《河北學刊》2016年第3期; 145、《将湯顯祖文化打造成撫州的世界名片》,《撫州日報》2016年5月25日; 144、《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巨人時代”産生的“時代巨人”》,《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3月17日; 143、《湯顯祖“臨川四夢”近年來的海外傳播》,《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3月17日; 142、《關于戲曲本體論問題與葉朗、施旭升和李偉等先生對話》,《藝術百家》2016年第1期; 141、《清順治優伶表演本< 荔枝記>的價值》,《福建藝術》2016年第1期; 140、《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戲劇藝術研究者?》,《四川戲劇》2015年第11期; 139、《昆曲< 牡丹亭>:坂東玉三郎尋“根”演繹的曆史回聲》,《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 138、《論作為舞台藝術家的曹禺劇作》,《藝術百家》2015年第5期; 137、《關于瀕危戲曲劇種的地方保護法規構建問題》,《藝術百家》2015年第3期; 136、《從青春版< 牡丹亭>上演十周年看昆曲傳承的核心問題》,《戲曲藝術》2015年第2期; 135、《如何表現和表現得如何作為戲曲表演藝術最根本的問題》,《文藝研究》2015年第3期; 134、《居住的環境倫理美學》,《河北學刊》2015年第2期; 133、《票友族群與梅蘭芳表演藝術的“創新”——以< 梅郎集>為研究個案》下篇,《民族藝術》2015年第3期; 132、《票友族群與梅蘭芳表演藝術的“創新”——以< 梅郎集>為研究個案》上篇,《民族藝術》2015年第2期; 131、《昆曲民間沉重傳承的活态記憶——讀張允和< 昆曲日記>劄記》,《藝術百家》2015年第1期; 130、《對“藝術界”理論與“藝術制度論”的質疑》,《美學與藝術研究》第6輯,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2015年出版; 129、《“梅蘭芳”的魅力何在?》,《中國藝術時空》2014年第6期; 128、《關于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思考》,《美與時代》2014年第12期; 127、《論餘笑予的戲曲導演藝術》,《文化遺産》2014年第6期; 126、《對地方戲曲發展三重誤區的思考》,《文藝新觀察》2014年第2期; 125、《梅蘭芳表演美學解釋的日本視野--以梅蘭芳1919、1924年訪日演出為個案》下篇,《戲劇藝術》2014年第4期; 124、《梅蘭芳表演美學解釋的日本視野--以梅蘭芳1919、1924年訪日演出為個案》上篇,《戲劇藝術》2014年第3期; 123、《狄德羅在中國的引介及其對中國戲劇美學思想的影響》,《戲劇》2014年第2期; 122、《夢即生存:杜麗娘的生存場域》,《藝術百家》2014年第1期; 121、《話劇藝術的魅力何在?》,《四川戲劇》2014年第3期; 120、《論中西審美差異與倫理影響》,加拿大《文化中國》2013年第4期; 119、《“思想家”對我們意味着什麼?》,《藝術百家》2014年第2期,另載鄒元江主編:《中國當代美學的回顧與展望暨劉綱紀先生八十華誕學術研讨會文集》“代序”,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2013年出版; 118、《跨文化傳播交流的艱難探索--中法合作上演< 司卡班的詭計>觀感》, 法國《對流》第8期,另載《福建藝術》2013年第2期; 117、《梅蘭芳對譚鑫培創新精神的繼承和超越》,《戲劇》2013年第5期; 116、《中國戲曲藝術的當代命運》(法文),法國《戲劇/公衆》2013年;另載歐陽康主編:《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第10卷),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年出版; 115、李一鳴《周韶華繪畫美學思想研究》“序”,湖北美術出版社2013年出版; 114、《迂回進入 返本開源--對陳建森批評的回應》,《文藝研究》2013年第7期; 113、《學術期刊的學術評價對學術研究的導向性》,《雲夢學刊》2013年第4期。另載餘三定主編:《當代學術史研究論壇續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 112、《話劇究竟該如何說“話”》, 《中國文化報.理論版》2013年5月8日; 111、《“和”作為審美範疇的限度》,《雲南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新華文摘》 2013年第12期摘要; 110、《梅蘭芳與京劇表演體系問題》,杜長勝主編:《京劇表演理論體系建構》,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年出版; 109、《梅蘭芳的< 春香鬧學>與“拟表演”》,《文藝新觀察》2013年第1期; 108、《對梅蘭芳京劇演技現代性的反思》(日文),日本《演劇研究》第36号,早稻田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 107、《反思作為思想的道路》,《美與時代》2012年第10期; 106、《對梅蘭芳民國初年排演“新戲”的曆史反思》,《戲劇》2012年第2期,另載袁國興主編:《清末民初新潮演劇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105、《張庚< 梅蘭芳論>研究》,《戲曲研究》第八十四輯,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年出版; 104、《我們該如何理解中西戲劇的審美差異》,《藝術百家》2012年第3 期; 103、《傳統京劇的韻味與新京劇的意味張力--台灣國光劇團“新京劇”評議》,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1年第3期,另載《福建藝術》2012年第2期; 102、《“臨川四夢”的文化書寫與湯顯祖文人形象的虛拟塑造》,台灣《戲劇研究》第9期, 台灣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 101、《梅蘭芳< 奇雙會>表演問題探》,《文化遺産》2012年第4期,另載《中國昆曲論壇2010》,古吳軒出版社2012年出版; 100、《布萊希特在中國戲曲演藝界和理論界被接受的詭吊》,《戲劇》2012年第4期,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舞台藝術》2013年第3期轉載; 99、《作為審美思維限制的戲曲藝術的間離--以梅蘭芳電影< 遊園驚夢>的昆曲表演為例》,《戲劇》2011年第4期,另載葉長海主編:《湯顯祖與臨川四夢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 98、《心觀與聚合思維--科學與人文創造性思維的共同基礎》,《美育學刊》2011年第5期; 97、《沈虹光劇作思維與現象學的藝術直觀》,《藝術百家》2011年第5期,另載《沈虹光劇作研讨會論文集》,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2011年出版; 96、《醜角意識與儒家思想的心理本質》,賈磊磊等主編:《第三屆世界儒學大會學術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出版; 95、《布萊希特< 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陌生化效果>解讀》,《美學與藝術研究》第3 輯,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2011年出版; 94、《藝術的純粹性與感情的位置》,《文化藝術研究》2011年3 期,另載《現代科技與現代藝術新視界》,四川科技出版社2010年出版; 93、《智顗“一心三觀”的審美意味》,載麻天祥主編:《中日韓天台學術對話》,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92、《繼承永遠是創新的前提》,《中國文化報.理論版》2011年3月25日; 91、《曹禺與二十世紀中國話劇的命運》,《藝術百家》2011年第1期,《戲劇藝術》2011年第3期“動态信息”欄目作了摘要,另載田本相等主編:《永生雷雨--曹禺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讨會論文集》,長江出版社2011年出版; 90、《詩之“體”與詩之“用”:船山詩學的兩個向度及其中介》,(韓國)《退溪學論叢》第16輯,退溪學釜山研究院2010年12月出版; 89、《從梅蘭芳對< 遊園驚夢>的解讀看其對昆曲審美趣味的偏離》,《戲劇》2010年第4 期; 88、《戲曲藝術的地域性與問題個案研究》,《中華藝術論叢》第10輯,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 87、《審美感知與日常生活》,呂梅主編:《聆聽智者的聲音--香山講壇演講錄》,中華書局2010年出版; 86、《民國初年梅蘭芳投身新潮演劇的曆史語境及其問題》,《戲劇藝術》2010年第3 期; 85、《國标舞的困惑》,《福建藝術》2010年2期; 84、《誰是“梅蘭芳”?》,《文藝研究》2010年第2期; 83、合著《對三十年來中國審美文化嬗變的反思》,《清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9年第5期轉載,另載馮天瑜主編:《“慶祝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文集》“文化建設卷”,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2008年出版; 82、《對美之意象的非對象化感知》,《學術研究》2009年第4期; 81、《對“梅蘭芳表演體系”的質疑》,《藝術百家》2009年第2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舞台藝術》2009年第4期全文轉載; 80、《戲曲體驗論的困境》,《湖北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79、《為何“梅蘭芳表演體系”不能成立?》,《中國文化報.理論版》2009年2月13 日,《中國京劇》2009年第4期轉載; 78、《梅蘭芳的“表情”與“京劇精神”》,《文藝研究》2009年第2期;另載《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代表作集》,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2012年出版; 77、《“道”何以“法”“自然”?》,(韓國)《東洋文化研究》第4輯,東洋文化研究院2009年出版,另載《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論叢》第2輯,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2010年出版; 76、《象思維:〈寒江獨釣圖〉的審美意味》,《中國藝術教育》2008年第1 期; 75、《脆弱的張力:體驗與表現的統一;阿甲戲曲美學思想研究之一》,《戲曲研究》第七十六輯,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8年出版,另載《百年之祀:阿甲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讨會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出版; 74、《從阿甲對梅蘭芳的批評看建國之初“戲改”運動的問題》,《戲曲藝術》2008年 第2期; 73、《對傳統的堅守與開拓--喜看上海昆劇團演出的< 邯鄲夢>》,《上海戲劇》2008年第5期; 72、《關于〈燕尼.馬克思〉的對話》(德文),載《中國人的馬克思情結》,德國法蘭克福出版社2008年出版; 71、《解釋的錯位:梅蘭芳表演美學的困惑》,《藝術百家》2008年2期,《戲劇藝術》 2008年第3期“動态.信息”欄目作了摘要,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舞台藝術》2008年第5 期全文轉載; 70、《從周信芳與應雲衛的合作看“海派京劇”的本質》,《戲劇藝術》2007年第4期; 69、《對話劇作為“現代民族戲劇”的質疑》,《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68、《曹禺劇作與中國話劇意識的覺醒》,《廈門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另載《香港戲劇學刊》第七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67、《京劇藝術的歧路》,《中國戲劇:從傳統到現代》,中華書局2006年出版; 66、《必極工而後能寫意--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反思之一》,《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6期; 65、《走不出的西方戲劇美學強勢話語語境--對張庚戲曲美學思想的反思之一》,《戲劇》2006年第2期,另載《張庚學術研究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出版; 64、合著《論老子的音樂美學思想》,《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2006年第2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 《美學》2006年第4期轉載; 63、《情立世界》,《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 2006年第6期摘要; 62、《湯顯祖情至論對儒家思想的揚棄》,《東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61、《曹禺劇作七十年解讀的困惑》,《戲劇藝術》2005年第3期; 60、《建構非在場的陌生化世界--由胡塞爾到薩特、海德格爾》,《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第2期; 59、《對“戲曲導演制”存在根據的質疑》,《戲劇》2005年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舞台藝術》2005年第4期轉載,另載《中國話劇研究》第10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年出版; 58、《偏離規範與陌生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另載《藝術學》第二卷第1輯,學林出版社2006年出版; 57、《“道”之意象與非對象化--與成中英先生商榷》,《當代道家與道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56、《限制與自由》,《文藝新觀察》2004年第3期,另載《含英咀華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出版; 55、《論非對象化》,《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第11期全文轉載; 54、《情至本體思想探源》,《戲劇》2004年第2期; 53、《藝術“風格”、“流派”論質疑》,《二十一世紀中國戲曲發展論壇優秀論文集》, 陝西旅遊出版社2004年出版; 52、《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當代視野》,《光明日報.理論版》2004年4月6日,另載《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7輯; 51、《關于俄國形式主義形式與陌生化問題的再檢讨》,《東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2 期,另載徐子方主編:《美學與一般藝術學新論》,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 50、《生命的甾重意識》,《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49、《别了,< 貞觀盛事>》,《戲劇之家》2004年第3期; 48、《文化祈望》,《文藝新觀察》2004年第1期; 47、《戲劇本體論承諾的限度》,《戲劇》2003年第4期; 46、《書香.墨韻.生命境界--談湯氏家族藏書與湯顯祖創作之緣由》,《中華戲曲》第29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45、《關于電影藝術“怎是”的思考》,《戲劇藝術》2003年第4期; 44、《試論船山詩學的内在矛盾性》,《哲學研究》2003年第7期,另載《蕭箑父教授八十壽辰紀念論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43、《是走進還是走出?》,《文藝新觀察》2003年第3期; 42、《對偏離曆史及其相關問題的反思》,《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2期; 41、《湯顯祖靈根睿源論》,《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40、《偏離曆史與陌生化》,《戲劇》2003年第1期,另載《當代美學評論》200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39、《空的空間與虛的實體--從中國繪畫看戲曲藝術的審美特征》,《戲劇藝術》2002年第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 2002年第6期轉摘,另載由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戲劇藝術三十年叢書《戲曲考論.戲曲卷》; 38、《明清思想啟蒙的兩難抉擇》,《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11期轉載; 37、《湯顯祖以情抗理之“理”是宋明理學之“理”嗎?》,《中州學刊》2002年第2 期; 36、《夢思--審美至情體驗》,《戲曲研究》第58輯,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年出版; 35、《史詩劇:審美效果與道德效果雙重實現的“偉大形式”》,《戲劇》2002年第1期; 34、《布萊希特史詩教育劇與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5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33、《論史詩劇的限制與陌生化效果》,《戲劇藝術》2001年第4期; 32、《簡析徐良傅對湯顯祖思想的重要影響》,《湖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31、《史詩劇:被限制戲劇的難題》,《戲劇》2001年第2期; 30、《狂斐之章》,《東方文化》2001年第3期; 29、《從孔子“生平的開端”看其仁學思想的實踐本質》,《孔子研究》2000年第5期; 28、《湯顯祖的“意識境界”刍議》,《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2000年第5期; 27、《我們該如何紀念湯顯祖?》,《戲劇藝術》2000年第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舞台藝術》轉載,另載葉長海主編:《牡丹亭:案頭與場上》,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出版; 26、《對情“持轉易之關”與晚明對新理性的渴求》,《中國文化報.理論版》2000年6 月15日; 25、《獨有生命與自作主宰》,《光明日報;理論版》2000年6月6日; 24、《唐明皇設置“教坊”的曆史意義》,《中國文化報.理論版》1999年10月20日; 23、《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博覽群書》1998年第11期; 22、《表演人生--與鄧曉芒教授對話》,《中國書評》總第13期; 21、《文化曆史:曆史向人的回歸--關于整體性世界曆史觀的幾點思考》,《理論月刊》1998年第4期; 20、《善良.善舉.自由意志》,《光明日報.理論版》1998年7月17日; 19、《湯顯祖情至本體論》,《美學與藝術學研究》第2輯,江蘇美術出版社1997年出版; 18、《世界化、個性化--21世紀中國哲學的發展趨勢》,《理論月刊》1997年第2期; 17、《論戲曲醜角的美學特征》,《文藝研究》1996年第6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戲劇、戲曲研究》1997年第3期轉載; 16、《憂樂圓融.中庸.醜角意識》,台灣《哲學與文化》1996年第10期; 15、《關于與戲曲醜角美學特征生成相關的幾個問題》,《戲劇藝術》1996年第4期; 14、《論< 櫻桃園>中的“停頓”》,《外國文學評論》1996年第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戲劇、戲曲研究》1996年第12期轉載; 13、《生命美學與中國美學的偉大精神》,《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 12、《卦象--哲學性與藝術性的符号》,台灣《中國文化月刊》1996年第2期; 11、《宗教境界.藝術境界.審美境界》,《學術月刊》1995年第12期; 10、《想象力.獨創性.自由--論康德關于藝術創造主體的天才特征》,《貴州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 9、《心物交感--文藝本體論》,《貴州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 8、《解釋的難題與創造的解釋》,《中國圖書評論》1994年第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圖書報刊研究》轉載; 7、《生命哲學與生命美學》,《哲學研究》1994年第1期; 6、《諷谏傳統和樂天精神--戲曲醜角美學特征的文化基因》,《戲曲研究》第47輯,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3年。入選王馗、謝雍君主編:《1957-2020<戲曲研究>文選》第三卷,文化藝術出版社2021年出版; 5、《個體意志和醜角意識--戲曲醜角美學特征的文化基因》,《戲劇》1993年第4期, 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戲劇、戲曲研究》1993年第12期轉載,另載《東方叢刊》1993年第2、3輯; 4、《史學之美,“樸”、“實”相生》,《中國圖書評論》1993年第2期; 3、《中西比較:〈周易〉思想研究的新維度》,《東方叢刊》1993年第1輯; 2、《試論作為審美對象的藝術形式的審美層次》,《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1992年第4期; 1、《探尋中國當代美學思想發展的準确軌迹》,《中國圖書評論》1992年第1期。
主要著作: 6、《梅蘭芳表演美學體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 5、《論意象與非對象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 4、《中西戲劇審美陌生化思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3、《行走在審美與藝術之途》,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8年出版; 2、《戲劇“怎是”講演錄》,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1、《湯顯祖的情與夢》,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年出版;《湯顯祖新論》(修訂版),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出版;《湯顯祖新論》(增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 主編: 7、主編:《美學與藝術研究》第9輯,武漢: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2018年出版; 6、主編:《美學與藝術研究》第8輯,武漢: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2017年出版; 5、主編:《美學與藝術研究》第7輯,武漢: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2016年出版; 4、周育德、鄒元江主編:《湯顯祖研究論文集粹》,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 3、主編:《中國當代美學的回顧與展望暨劉綱紀先生八十華誕學術研讨會文集》,武漢: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2013年出版; 2、周育德、鄒元江主編:《湯顯祖新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出版; 1、主編:《湯顯祖研究在遂昌——中國湯顯祖研究會首屆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文學藝術出版社2002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