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沈庭 | ||
性别:男 | ||
職稱:副教授 | ||
教研室:中國哲學(國學)教研室、宗教教研室 | ||
辦公室:振華樓B527 接待時間:郵件聯系 | ||
郵箱地址:shenting(at)whu.edu.cn |
簡 介 |
在beat365体育官网獲得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天普大學、日本東北大學等海外高校從事學術研究;現為武漢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副教授。 |
|
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 |
中國佛教哲學、近代亞洲佛教交流研究、近代中國哲學 |
|
開設課程 |
佛教專題研究、道教概論、老莊導讀、宗教學原典導讀 |
主要論著或代表作 |
代表性論文 (1)沈庭:《東方佛學與叔本華、尼采哲學的往返互動》,《哲學與文化》2024年第4期,獨著; (2)沈庭:《中國佛教真理觀的近代轉向:論歐陽竟無的真如觀》,《哲學研究》2020年第11期(頁碼:77-86),獨著; (3)沈庭:《九華山地藏道場的近代形象及其媒體呈現》,《世界宗教文化》2024年第2期,第一作者; (4)沈庭:《近代山林佛教的文化景觀與僧俗行腳:以高鶴年為中心》,《宗教學研究》2023年第4期,87-93,獨著; (5)沈庭:《世界佛教徒聯誼會與南北傳佛教的聯合》,《佛學研究》2023年第1期,獨著; (6)沈庭:《唯識學“刹那”義在近代的再中國化:兼論唯識學、儒學與西方哲學的交融》,《人文雜志》2022年第2期,獨著; 18-25 (7)沈庭:《中國近代哲學與辯證唯物論的一個曆史接合點:李石岑哲學思想轉變的内在邏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22年第2期,獨著; (8)沈庭:《民國時期太虛僧團在東南亞的“佛教外交”活動》, 《湖北社會科學》,(2021/01)(頁碼:98-105).獨著; (9)沈庭:《〈大智度論〉與〈摩诃止觀〉慈悲觀的比較研究》,《哲學評論》(2021/11) (頁碼:155-169),獨著 (10)沈庭:《返歸本心抑或正聞熏習?——佛學理論對當代道德修養的方法論啟示》,《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6/01)(頁碼:104-111),獨著; (11)沈庭:《法舫法師的唯識哲學觀與民國佛教的理性調适》,《宗教學研究》(2020/06)(頁碼:133-139),獨著; (12)沈庭:《晚清詩僧的近代感知與近代佛教的端緒:以笠雲芳圃僧詩及其日本見聞為線索》,《佛學研究》(2020/06)(頁碼:286-299),獨著; (13)沈庭:《大乘佛教慈悲觀的内在邏輯及其現代闡釋》,《哲學評論》(2018/06) (頁碼:224-238),獨著; (14)沈庭:《論民間宗教的社會教化功能》,《人文論叢》(2018/12)(頁碼:121-129),獨著; (15)沈庭:《章太炎哲學思想内在矛盾的本體論原因——以種子說為中心》,《哲學動态》(2016/04).(頁碼:50-57),獨著; (16)沈庭:《“本質主義”與“時代主義”之争:太虛的種子說及其佛學思想的内在張力》, 《哲學動态》(2014/06)(頁碼:46-52),獨著; (17)沈庭:《熊十力對“種子說”的批判及其對佛教心性本體論的揚棄》,《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人文社科版)》(2014/02)(頁碼:39-46),獨著; 著作 (1) 《從非本體到心性本體:唯識學種子在中國佛學中的轉向》,獨著,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BEAT365唯一官网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庫),2016年07月。 (2) 《禅的形成及其在世界的展開》,主編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11月。 (3) 《中國宗教史》,參編,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2012年1月。 (4) 《<壇經>及荊楚禅籍彙編》,點校整理,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2022年8月。 (5) 《禅宗語錄鑒賞辭典》,參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12月。 |
主持或參與的科研項目 |
(1)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支那内學院與近代佛教知識的創生和發展研究,主持; (2) 湖北省民宗委委托項目:湖北省佛教、道教居士狀況調研, 2019-03至2020-12,主持; (3)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現代宗教學術史研究(項目編号:14JZD034),參與; (4)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現代闡釋和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号:14JZD040),參與; (5)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明清地方宗教文獻與漢傳佛教世俗化研究,參與。 (6)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國學單列重大課題“經子關系研究”(19GZGX04),子課題負責人。 (7)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攻關項目:“域外藏多語種民國佛教文獻群的發掘、整理與研究”(編号:21&ZD251),參與; |
社會兼職 |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員;《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論叢》編輯部副主任、《陽明學研究》編輯 |
獲獎情況 |
1. 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2. 第十一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3. 武漢市第18次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23)。 4. 第七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