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師資隊伍  >  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  >  教授

師資隊伍

葛四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08-21

姓名:葛四友

性别:男

職稱教授

教研室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

辦公室 B422

接待時間:周一下午2:00—5:00 

郵箱地址:gsyecnu@126.com 

 

簡 介

1995.9~1999.7      浙江大學哲學系行政管理專業(法學學士)

1999.9~2002.7      BEAT365唯一官网經濟系經濟思想史專業(經濟學碩士)

2002.9~2005.7      北京大學哲學系倫理學專業(哲學博士)

2005.7~2008.9      中南财經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2008.9~2012.7      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員、副教授

2010.9~2011.9      美國加爾文學院《價值與德性》項目訪問學者

2012.7~2013.12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2013.12~2020.8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2017.8~2018.7      中美富布萊特項目高級訪問學者(亞利桑那大學哲學系

2020.9           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

 

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

研究領域範倫理學現當代英美政治哲學,興趣領域元倫理學、法哲學與分析哲學。之前的主要研究内容為制度正義,試圖從後果主義發展出新型的分配正義理論,目前主要研究帕菲特的道德哲學思想和正義的理想理論與非理想理論。

開設課程

一直在摸索如何把分析進路融進教學工作,最終形成把分析進路适用于本、碩、博三個層次的不同課程https://www.douban.com/note/758750211/分析方法雜談)

https://www.douban.com/note/758752657/哲學寫作與論證雜談)

本科課程有“哲學思維導論”,放棄傳統的“知識記憶型”教育,提倡與踐行“思維訓練型”教育,全面訓練學生的虛拟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直觀判斷能力,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https://www.douban.com/note/766891149/

碩士生課程有學寫作與論證”,要求學生搞懂且認真對待學術規範,通過閱讀與寫作來熟悉與了解學術寫作規範,特别是了解“起、承、轉、合”的論文基本結構,同時學習如何做出嚴謹的哲學論證;https://www.douban.com/note/733376430/

博士生課程則是“政治哲學前沿專題研讨課”為核心,每次都會圍繞一個主題選擇一系列前沿核心論文進行閱讀,過程中會讨論要如何選題,如何就相關主題挑選合适的閱讀文獻,如何進行文獻綜述,如何發展自己的觀點與論證等,通過一門課程向學生具體展示如何去做博士論文。

https://www.douban.com/note/773937249/

主要論著或代表作

論文

1、《評阿内遜的福利機遇平等觀》,《哲學研究》,2004年第10期。

2、《運氣、應得與正義》,《新哲學》,2004年總第3輯。

3、《權利還是資格?》,《外國哲學》,2005年總第18輯。

4、《中西差别與“現代化範式”的反思》,《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5、《市場經濟制度的道德根據:按貢獻分配?》,《國際經濟評論》,2006年第3 期。

6、《運氣均等主義與個人責任》,《哲學研究》,2006年第10期。

7、《論羅爾斯的無知之幕與反應得理論》,《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8、《論阿馬蒂亞·森的自由平等觀》,《中大政治學評論》,2008年總第3輯(全文選入《原創》,吳炫主編,2010年總第4輯;全文選入《轉型中國的社會正義問題》,鄧正來、郝雨凡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9、《正義的條件性、正義的條件與正義的品德》,《外國哲學》,2009年總第20 輯。

10、《差别原則與應得理論》,《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哲社版)》,2010年第2期。

11、《資源、選擇和運氣——評德沃金的資源平等理論》,《政治思想史》,2010年第3期。

12、《論科斯定理的倫理蘊含及困境》,《外國哲學》,2012年總第21輯

13、《羅爾斯的公平正義觀真的反後果主義嗎?》,《哲學研究》,2012年第7期(《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B8》第10期全文轉載)。

14、《論無知之幕與社會契約的作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外國哲學B6》第11期全文轉載)。

15、《正義真的是一種補救性德性嗎?》,《世界哲學》,2013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B8”》第5期全文轉載)。

16、《中國教育問題的根源:功利主義還是反功利主義?》,《學術月刊》,2013年第1期。

17、《資源平等理論的診斷與重構》,《政治思想史》,2013年第2期。

18、《論柯恩對差别原則的動機悖論反駁》,《哲學研究》,2013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B8》2013年第8期全文轉載)。

19、《再分配是“劫富濟貧”嗎?》,《探索與争鳴》,2013年第9期。

20、《有限同情心下的分配正義:人道與公平》,《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哲學原理”B1》2015年第7期全文轉載)。

21、《論狹義平等理論的三重困境》,《社會科學》,2016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哲學原理”B1》2016年第9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10期論文轉載)。

22、《公共理性重構的關鍵:互利性與相互性》,《政治思想史》2017年第2期。

23、《論公平正義中的三重人性》,《道德與文明》,2017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B8》2017年第11期全文轉載)。

24、《論德沃金資源平等的第二張面孔》,《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外國哲學”B8》2018年第11期全文轉載)。

25、“Is consequentialism incompatible with Philia?”, ECNU Review, 2015, Vol 2.

26、《正義的原則還是策略》,《哲學評論》,2018年總第22輯。

27、《哲學寫作與論證雜談》,《研究生法學》,2018年第1期。

28、《論道德思想試驗中的直覺錯位與後果主義的證成》,《社會科學》,2019年第11期。(《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B8》2020年第2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0年第4期,論點選摘)。

29、《公共辯護的搖擺性——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轉向的内在困境?》,《學術月刊》,2020年第7期。

 

書評與報刊:

1、《卡米斯基的〈康德式後果論〉》,載于《中國書評》,2005年總第2輯。

2、《一種新的後果評價框架》,載于《文景》,2006年第10期。

3、《萊昂斯論法律與道德的關系》,載于《西方法律哲學家研究年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柯亨的分配正義觀的轉變》,載于《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學術評論卷第1期

5、《盎然于絕處的生機——淺析森的《理性與自由》》,載于《中國圖書評論》,2009 年第5期。

6 、《G.A 柯恩《自我所有、自由與平等》》,載于《當代政治哲學名著導讀》,應奇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7、《德沃金《至上的德性》》,載于《當代政治哲學名著導讀》,應奇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8、《身份認同的困境:沖突與暴力?——淺析森的《身份與暴力》》,載于《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第10期。

9、《卡根對常識道德的反駁——極端功利主義的間接證成》,載于《哲學分析》,2011年第3期。

10、《後果主義的核心:促進所有人的幸福》,《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9月29日B01版。

11、《規範倫理學的根基:客觀價值》,《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5月25日A06版。

12、《好好講道理,講出好道理》,《中華讀書報》2015年11月25日第10版。

13、《重構中國的道德根基:從日常思維看《新綱常》的探索價值》,《中華讀書報》2018年3月7号第09版整版與第10版。

專著:

《正義與運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分配正義新論:人道與公平》,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

參著:《當代西方政治哲學史》(周濂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九章 《G.A. 柯恩:平等的虔誠信徒》。

譯著:

主編 獨譯:《運氣均等主義:贊成與反對》,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譯 羅伯特·諾齊克:《合理性的本質》,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

主譯 約瑟夫·拉茲:《公共領域中的倫理學》,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合譯 德裡克·帕菲特:《論重要之事》(第一卷),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

獨譯 大衛萊·昂斯:《倫理學與法治》,商務印書館,2016

合譯 德裡克·帕菲特:《論重要之事》(全三卷)即将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譯文

1、阿馬蒂亞·森:《權利與能動性》

2、阿馬蒂亞·森:《福利、能動性與自由》

3、阿馬蒂亞·森:《目标、承諾與認同》

4、阿馬蒂亞·森:《能力與福利》

載于《後果評價與實踐理性》,應奇主編,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

5、蒂莫西·奧康納:《行動者因果關系》,

6、哈裡·法蘭克福:《可供取舍的可能性與道德責任》

7、埃莉諾•斯頓普:《可供取舍的可能性與道德責任:自由的閃爍》

8、約翰·費希爾:《法蘭克福類型的例子與半相容論》

載于徐向東主編:《自由意志和道德責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主持《世界哲學》哲學家肖像欄目:克裡斯汀·科絲嘉

9、克裡斯汀·科絲嘉:《柏拉圖與康德倫理學中的自我構成》,載于《世界哲學》,2011年第3期(全文選入《人大複印資料》《外國哲學B6》2011年第7期)

10、克裡斯汀·科絲嘉:《出于理由而行動》,載于《世界哲學》,2011年第4期

11、拉裡莎·麥克法誇爾:《如何為善---帕菲特小傳》,載于《政治思想史》2017年第1期。

 

 

主持或參與的科研項目

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分配正義與社公平實證研究10CZX044)

2013年上海浦江人才項目:功利主義的當代發展研究(13PJC028)

2014年上海曙光學者人才項目:有限同情心與分配正義(14SG25)

2016年華東師範大學精品力作培育項目:分配正義新論:人道與公平(2016JP006)

2018年華東師範大學跨學科研究團隊項目:社會正義理論創新研究團隊(2018ECNU-QKT011)

2019年上海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帕菲特的功利主義思想研究(2019BZX003)

2019年國家重大項目《西方百年元倫理學史研究》(19ZDA036)的子課題:《中後期元倫理學的認知主義研究》

 

 

社會兼職

 

 

獲獎情況

2012-13年度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論文二等獎(滬社證【2014】265号

2014年度華東師範大學傑出新人

2015年度上海市社科新人

2018年度華東師範大學能達獎教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