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師資隊伍  >  永遠的懷念  >  正文

師資隊伍

楊祖陶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11-24

楊祖陶先生


珞珈山上一棵樹

——記著名哲學家和哲學史家楊祖陶

整理者:胡宗超

環顧今日之珞珈山,山上郁郁蔥蔥,四季常青,昔日之荒蕪早已不見了蹤影。山上的樹是由一代代學者親手植下的,但他們不僅植下了紮根于珞珈山上的實在之樹,他們自己也活成了樹,伫立于珞珈山這片天地,默默散播着無盡的綠意。楊祖陶先生應是這其中的一棵。

一、受命植根珞珈山

楊祖陶于1927年出生在四川達縣的一個“讀書人家”,其父楊叔鹹為前清秀才,新中國成立前曾在當地與兄長創辦“商務印書館經銷部”,其大伯楊伯欽留學日本,畢業于東京師範大學,是知名的教育家。楊祖陶十歲之時被父母送往成都大伯家求學,以便獲得更良好的教育。1942年,十五歲的楊祖陶考入當地最負盛名的石室中學就讀高中。在這所中學裡,有關叔本華、尼采意志哲學的書籍震撼了楊祖陶年輕的心靈,他由此也滿懷着湧動的熱情走上了哲學這條冷僻的小徑。

1945年楊祖陶放棄了已經放榜錄取自己的華西大學哲學系,毅然選擇了張榜在後的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在自己的學術小傳中,楊祖陶曾這樣描述前往西南聯大的情形:“我踏上征途,直指南疆,奔向春城”,可見其内心對西南聯大的堅定和向往。到西南聯大時,首先映入楊祖陶眼中的是“沒有多少樹木的近乎荒涼的聯大校園”,就這一點上,這與樹木繁茂,風景如畫的華西大學相去甚遠,但這并沒有讓楊祖陶的内心産生任何波瀾,因為他所看重的是校園之中的另外一種“樹”——那些堪稱國之棟梁的名師。正是在諸如著名邏輯學家金嶽霖、黑格爾哲學大師賀麟,我國最早對康德作精深研究的專家鄭昕,學貫中西印的哲學大師湯用彤這樣的名師帶領下,楊祖陶尋找到了自己的學術志趣,決定在西方理性哲學的方向上幹下去,而這一幹就是實實在在的一輩子。1950年楊祖陶從北京大學哲學系(1946年組成西南聯大的北大、清華、南開三校遷回原址複校,楊祖陶選擇北京大學哲學系繼續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9年。在這段時間裡,楊祖陶這棵哲學領域的“新樹”也慢慢生根發芽,他發表了自己第一篇學術論文《黑格爾的哲學史觀》,參與翻譯了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精神現象學》部分内容,并積極探求黑格爾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内在聯系。楊祖陶希望自己可以在學術大地上,通過研究和翻譯将自己的根紮得越來越深。

1959年對于楊祖陶來說是需要銘記的一年。就是在這一年,他受命“植根”于BEAT365唯一官网珞珈山這片新的土地之上,“從此再沒有動過窩”。由于受“反右運動”的影響,當時擔任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史教研室主任職務的陳修齋先生被迫停止上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迫切地向北京大學讨要相關人才。當時,楊祖陶也剛剛經曆完下放勞動鍛煉,才返回北大不久,按他的話說:“還來不及拍去身上的泥土,就得到了領導要調我到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的消息。”聽到這個消息,業已成家立業的楊祖陶并非沒有遲疑。當時,妻子面臨畢業,母親年近古稀,女兒尚未周歲,這些确實是家裡的“頂梁柱”所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抛開這些個人家庭層面的問題,還有兩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導緻了他的遲疑:第一,如此背景下去武大,是否是趁人之危?第二,沒有西方哲學史教學經驗的自己,是否能勝任教學?這兩個疑問恰恰反映出楊祖陶一輩子極為重要的兩個關照:為人和為學。他反思自己的哲學生涯時曾說,“我自認為我最大的特點在于為人與為學的一緻性。”為人求其正,不幹違心之事,為學求其真,不下妄斷之言。當得知陳修齋先生亦是為人正直,心口一緻之人,并獲得北大哲學系鄭昕、賀麟、洪謙、鄧艾民等老師對自己為學上的肯定和叮囑之後,國慶節後,楊祖陶便扶老母、攜小女踏上了他接下來一輩子都不曾遠離的那片土地。

1960年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史教研室合影。(右起前排依次為楊祖陶祖、陳修齋、蕭萐父、李德永;中排依次為淩墐芳、朱傳棨、蔡起元、鐘興錦;後排依次為黃見德、唐明邦)

真心求才的陳修齋先生早已在武昌火車站迎接這位遠道而來的可用之材。待楊祖陶回校稍作安頓立即去會見陳修齋時,楊祖陶聽到的第一句話是,“聽說是你來,我的心就放下來了!”楊祖陶每每提到這句話便不禁唏噓,這種對自己為人和為學上的極度信賴和肯定,對于未到珞珈山之前還心存疑慮的楊祖陶來說,顯得彌足珍貴!他曾回憶說,“這句無法估量其分量的話,像一股暖流在我的全身心裡激蕩,我的疑慮完全冰釋了。”當然,這種同事之間的認可尚且不夠。楊祖陶更為擔心的是教學。站在講台上的老師與老師在講台上講授的學問一定在他心中占據着至高的地位,要不然他當年也不會毅然選擇要去縱然荒涼但卻衆星雲集的西南聯大。可以想象,之前毫無哲學史教學經驗,卻剛剛被任命為外國哲學史教學組長的楊祖陶,面對BEAT365唯一官网重建哲學系後的第一屆本科生,講授第一節哲學史課程的時候會是怎樣一番心情!好在有着深厚德國古典哲學底子的楊祖陶并沒有讓學生失望,熱心的同事蕭萐父在課後便立即向他祝賀說,“老楊,打響了,同學們很滿意。”至此,這棵新來珞珈山的“樹”适應了新的環境,可以安心生根發芽了。對此,楊祖陶曾回憶說,“從20世紀50年代末,我就下定決心,不趕浪潮,不趕時髦,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頭栽下去,長期沉下去,默默奉獻,辛勤耕耘,運用我發現和得到的方法論原則,去揭示和陳述德國古典哲學發展的邏輯進程,去原原本本地研究和探讨康德黑格爾哲學中一個一個關鍵性的、有重大理論意義的難題。”

二、珞珈山上成大樹

楊祖陶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紮根珞珈山之後完成的。他初來珞珈山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生活物資極度匮乏。當時的副校長何定華根據當年在延安苦度困難時期的經驗,曾告誡廣大師生要“少活動,多曬太陽”,“少活動”以減少能量消耗,“多曬太陽”以保持身體健康,這是多麼無奈但管用的法子呀!當時楊祖陶的生活也是一樣的清苦,他每月糧食定量隻有27斤,還主要是雜面粗糧,油隻有幾兩,但這樣的清苦并不意味着工作任務的減少,也不意味着他會放松自己的研究。即便在這樣的條件下,他也依然時常伏案到深夜。母親心疼兒子,于是隻得用小布條在鍋上擦一點油,稍微和一點面水兒将些許蘿蔔絲兒(蘿蔔也是楊祖陶步行數十裡在漢陽門碼頭從農民那裡好不容易購買背回來的)粘連在一起,做成一頓蘿蔔絲兒“夜宵”,給兒子補充體力和營養。他的愛人肖靜甯從北京來武漢,有時也會将在火車上購買的燒餅省下來,千裡迢迢地揣給自己的心愛之人。對于這種生活上的困難,淡泊的楊祖陶并不在意,反而還懷有一點感激,因為正是這種困難刹住了盲目的“大躍進”,緩和了當時高漲的階級鬥争,迎來了貫徹“高教60條”的寬松環境,楊祖陶認為這在學術上,對于初上珞珈山的自己有着絕對重要的意義,他曾這樣描述道,“仿佛是在經曆驚濤駭浪的大海航行之後,駛入了風平浪靜的港灣,驟然呼吸到了陣陣襲來的平和自由的空氣。這對我來說可是無價之寶啊!”

生活的貧乏映照出内心的燦爛,正是在這樣的困難時期,楊祖陶堅定了自己教學、研究和翻譯相結合的學術之路,把揭示和描述德國古典哲學内在的邏輯進程作為自己長期的研究目标。就教學方面,在政治環境、生活困苦和武漢酷暑三重壓力下,楊祖陶邊教學,邊編寫教材,編寫幾頁便送給印刷社印刷幾頁,到1962學年末,經過一個學年,學生們手裡就有了一本四十萬字的《18世紀末至19世紀40年代的德國古典哲學》,有同學高舉着這本講義,興奮地講道,“這裡面該有多少學問啊!”這句看似空泛的評價,實際上是學生用最樸素的語言向楊祖陶老師表達的最為深情和濃厚的敬意。其恩師鄭昕、賀麟也都紛紛來信對楊祖陶的成果表示贊許,認為他所選擇的學術之路艱難但大有出息。而這本講義也就是之後于1993年出版的《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的前身,這本書一出版便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同。黃枬森(1921-2013,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和人學學科開創者)曾認為“這不是一本普通的著作,而是一個學者生命與智慧的結晶,無數次探索追求、彈精竭慮的成果,又為我國的哲學寶庫增添了一大筆财富”。蕭萐父(1924-2008,哲學史家,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哲學學科創建者與學術帶頭人)曾撰文評論該書寫道,“如此清晰、簡明、一貫而義深刻地展示這一段哲學思維的内在線索和本質規律,這在國内同類著作中尚屬首次。”郭齊勇(現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院長、教授)認為“在方法論上,本書從理論自身的演進邏輯上把握對象,而不緻浮于表面枝節,從而使研究深化。這種方法具有普遍的意義。”随後不久,台灣志一出版社便出版了該書的繁體版。

楊祖陶初到珞珈山的時期,還有一項成果不得不提。那就是為迎接1963年召開的首屆哲學學會年會(李達任會長)而撰寫的皇皇五萬字的學術論文“從法國唯物主義到德國唯心主義”,這篇論文的其中一部分在會後發表于《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但第二部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一直未能發表。改革開放後的1981年,楊祖陶應邀在西安參加西北五省聯合召開的哲學學術讨論會,他在會上就此文的基本觀點作了學術報告。誰知大家對這篇文章興趣不減。會後,西北政法學院(現西北政法大學)當即邀請楊祖陶再去他們學校講一次,而之後華中師範學院(現華中師範大學)、中山大學、中南民族學院(現中南民族大學)、湖北大學等諸多學校紛紛邀請他就此主題講演,許多人都把相關的報告聽了幾遍!一篇論文在幾十年後依然觀點鑿鑿、言之成理,依然能讓廣大師生興趣濃濃、回味無窮,可見這篇被陳修齋先生冠以“哲學史研究力作”美譽的論文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而經得起時間和曆史的考驗實際上是楊祖陶自己撰寫任何一篇論文、一部著作時所一直秉持的原則。

1972年BEAT365唯一官网恢複哲學系建制以後,楊祖陶的學術事業迎來了第二個“高光時期”。哲學系恢複以後所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專業課的恢複和教材的建設。楊祖陶與自己教學上的老搭檔陳修齋便開始思考編寫兩人共同教授的歐洲哲學史課程的教材,1977年這部“歐洲哲學史”(試用教材)終于完稿了,随後經過反複修改,1983年該書以題名《歐洲哲學史稿》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一出版便成為許多院校以及人民日報社等單位的指定參考書。1987年出版的修訂版更是成為“高等學校哲學類專業教材”。西方哲學史家汪子嵩先生稱贊該書是少見的“觀點和材料達到相當豐滿和協調的統一的作品”,美國聖約翰大學教授孫霄舫稱之為歐洲哲學史方面的“經典巨著”。這本書可以算作是楊祖陶在教學工作上的又一代表性作品。

不僅有基于教學而來的成果,“避易就難”“自找苦吃”的楊祖陶在研究上也顯示出其真才實學。比如,1988年在武漢召開的一場國際哲學學術讨論會上,楊祖陶提交了題為《黑格爾邏輯學中的主體性》的論文。這篇論文獲得了與會的國際學者的廣泛認同。當時,法國哲學協會主席董特教授希望就楊祖陶在論文中提出的“作為目的性的主體性”問題再開一場國際學術讨論會,德國波恩大學哲學系主任施米特教授也對楊祖陶所作的精深研究表示驚訝。瑞士盧采恩神學院哲學研究所格羅伊教授也表示“文章顯示了作者重構其艱難的反思和論證過程的能力,正如他在黑格爾的《邏輯學》中發現的那樣。”對于一個研究德國古典哲學的中國學者來說,獲得如此之多的歐洲學者同行的認可實屬難得!對于康德的研究,楊祖陶也沒有松懈,1983年發表的論文《康德範疇先驗演繹構成初探》被他自己視作是“自找苦吃的程度在我學術研究中是登峰造極。”這篇文章原發表在《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上,之後《中國哲學年鑒1985》對該文作了詳細的評介,而《外國哲學》也準備發表該文,楊祖陶立即去信說明自己并未投稿《外國哲學》并且文章已發表,要求《外國哲學》不要再刊發此文,但《外國哲學》照發不誤,可見此文分量之足。著名邏輯學家周禮全就視之為楊祖陶研究康德哲學的标志性成果。除此之外他還将自己長期講授“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課程講稿重新整理,與其弟子鄧曉芒教授合作撰寫《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鄧曉芒之前曾多次提出要協助整理楊祖陶先生“畢生用力最多,研究最深”的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講稿,但楊祖陶一直沒有答應,最後他同意這項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如能協助我(楊祖陶)整理《純粹理性批判》的講稿和編寫《指要》的工作,他(鄧曉芒)就可以認真學習和研讀一遍《純粹理性批判》,從而擴大和加深康德哲學研究的基礎,這也不失為對他的一種培養。”由此可見,楊先生并非一味隻顧自己的研究,他時刻把傳薪火的任務放在心中,并且他提攜後輩,甘為人梯,從不抹殺後學和協助者的勞動和付出,因此楊老師告知鄧曉芒,對于這本書的編寫,鄧并不僅僅是協助整理者,而是合作撰寫者。該書出版後多次再版可謂是對楊祖陶師生通力合作的成果的肯定,更是對這種薪火相傳之學術精神的鼓勵。

“康德三大批判精粹與全集”

1998年BEAT365唯一官网在全國率先推行博士生導師退休制度,楊祖陶是首批退休的教授之一。但步入古稀之年的楊祖陶還是一身學術活力,這之後一段時期,尤其要提的就是他的翻譯。早在1997年楊祖陶、鄧曉芒就與遼甯教育出版社簽訂合同進行《康德讀本》的選編,後來由于遼甯教育出版社相關叢書質量良莠不齊的原因,原出版計劃耽擱了。所以楊祖陶就将該書稿送予人民出版社,後得到出版社認可,于2001年年底以《康德三大批判精粹》為名出版。該書一經出版,便受到學術界歡迎,許多學者呼籲二人乘勝追擊,繼續翻譯,把“精粹”擴展為“全集”。二人最終響應了學界之迫切需要,曆時七年,于2004年将《康德三大批判》全集中文譯本呈現在世人面前,彼時楊祖陶已是77歲高齡。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和beat365体育官网聯合舉辦了關于康德哲學及“三大批判”翻譯學術座談會,并于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盛大的首發儀式。之後,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諸多媒體都對此進行了相關報道。這種光輝的背後是楊祖陶“冬校三九、夏改三伏”辛苦勞作的結果,他曾這樣描寫自己的工作流程:“首先由鄧曉芒用快捷的電腦操作提供一份約二三萬字的初譯樣稿,我再對它進行逐字逐句的校閱修改,他再根據修改稿在電腦上訂正;下一部分的初譯稿又來了,如此周而複始,經過一二十個回合的輪替,才完成精粹四十萬字的艱巨的工程!這種流水作業的方式是有效的,它一直沿用到日後擴大到三大批判的三個全譯本翻譯的全過程。”在如此辛苦工作七年之後,楊祖陶并沒有休息,他立馬投入到黑格爾《精神哲學》的翻譯之中,僅就自我校閱過程中,他就又把全部譯文謄寫一遍,耗費稿紙900餘張,圓珠筆30餘支,裝訂手寫譯稿20餘冊。看着這些文字,他的愛人當即寫了幾句深情的話語,其中兩句是“壯年夢想暮年圓,更喜斯人好健康。”的确,“好健康”是每個人對這樣一位高齡學者最大的期望和祝福,但他自己之所以會不顧長期伏案導緻的腰肌勞損等各種病症,去圓“壯年夢想”,其根本就在于他自己“為了學術自找苦吃、自我折騰的嚴謹和毅力,一往無前的使命感,一絲不苟的責任心。”可以說,這就是楊祖陶在以教學、研究和翻譯三者結合為目标的學術之路越走越遠,在珞珈山上不斷成長為大樹,堪為學術棟梁、學術标杆的“奧秘”所在。

三、大樹蒼勁發新芽

2010年,高齡的楊祖陶先生在出版其回憶性質的著作《回眸——從西南聯大走來的六十年》時,曾表示這是自己的封筆之作。但他失言了,這棵蒼勁的大樹再次迸發出了新芽,向我們展示了其頑強的生命力。

2010年春節楊祖陶先生于書房

2012年12月28日,楊祖陶為學界又獻上了一道大餐。黑格爾的《耶拿邏輯》由年逾86歲高齡的楊祖陶先生首次譯為中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beat365体育官网舉行了盛大的首發儀式。時光倒流回兩年前九月份的一個清晨,楊祖陶思慮良久,終于将自己想要翻譯《耶拿邏輯》的想法告訴了自己的愛人肖靜甯,肖老師興奮地同意了自己丈夫的決定,她寫道:“聽到楊工(肖靜甯老師對楊祖陶老師的稱呼)願意出‘耶拿邏輯’譯本,我從清晨的薄霧中看到一縷陽光。有學問、有人品的人應該盡可能作出自己的貢獻,能夠實現自己的學術歸宿也是一種幸福。”但這并非一件易事:一是翻譯之難。楊祖陶曾經的老師賀麟就曾叮囑他說翻譯《耶拿邏輯》有一定難度,而楊祖陶在實際翻譯過程中也體會到了這一點,他甚至有時候會不禁朝愛人喊“我都要哭出來啦!”;二是,克服身體疾病之難。楊祖陶對此曾輕描淡寫道“在譯事的關鍵時刻我還住院做了‘白内障’手術,我的腰疾經常靠止痛片對付,在家中也是推着助行車而行。”此外,楊祖陶先生在翻譯完正文後,還專門做了繁複的“索引”,并呼籲學界重視學術著作之索引,改變中文學術著作書後索引普遍缺失的狀況。可見,楊祖陶是秉着何等的學術責任在做這件事的。其學生趙林(現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曾撰文指出“該書的翻譯出版可謂是筚路藍縷,以啟山林,它必将會引導中國的哲學研究者們重新思考黑格爾哲學形象的思想背景和文化根源,從而在經曆了一段相對‘冷寂’的反思之後,把國内的黑格爾哲學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2012年《耶拿邏輯》首譯座談會與諸學者合影(左起郭齊勇、朱傳啟、肖靜甯、劉綱紀、楊祖陶、陶德麟、江暢)

在《耶拿邏輯》中譯本的首發會上,楊祖陶再次表示這是自己的收官之作。但事實并非如此。在此之後,他又完成了《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康德黑格爾哲學研究》的再版,編寫了由他與愛人肖靜甯(署名為蕭靜甯)共同署名的回憶性作品《哲學與人生漫記——從未名湖到珞珈山》。更驚人的是,89歲高齡的他又接受了人民出版社編審的邀約,撰寫黑格爾《精神哲學》的導讀作品。他說幹就幹,立即為此準備了40本稿紙和大把圓珠筆,并着手開始寫作,直至他2017年元月病重之前,最終留下了10萬餘字的遺作(該書已由其學生舒遠招教授整理,于2018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題名為《黑格爾<精神哲學>指要》),這種頑強拼盡全力的生命力和一生不為名利的“為學術而學術”的精神豈是一般人所能企及!

當然,這棵大樹萌發的新芽并不單單指的是他自己的學術成果,作為一名教師,更重要的是他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子,比如:複旦大學鄧安慶教授,湖南大學舒遠招教授,湖北大學江暢教授,華中師範大學高新民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郭齊勇教授、段德智教授、趙林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鄧曉芒教授、何衛平教授等等不勝枚舉,他們都在自己的研究領域,秉持老師的精神,默默地耕耘。除此之外,直接受惠于楊祖陶先生的學生更是不可計數,比如,beat365体育官网至今仍保持着逐字逐句逐段精讀康德“三大批判”文本的傳統,而楊祖陶主導完成的譯本必定會是他們明智的選擇。談起楊祖陶先生,他的學生們也會明确地點出楊老師在為人為學上對自己不可磨滅的影響和震動。鄧安慶教授就曾感歎地說,“究竟是什麼精神支撐着他這樣的學者,無論世态炎涼,無論得意失意始終都挺直精神的脊梁,昂起高貴的頭顱,活得那麼純粹,純粹得就像康德的理性,不容任何世俗的污泥和任何任性的情感沾染其内心道德律的高尚和純潔?”趙林教授明确地指出自己的學術道路“基本上是以楊祖陶先生系統總結的方法論原則為指導,以理性與信仰的辯證關系和曆史演進為主線,以西方近代宗教哲學和基督教思想史為研究對象而展開的。”江暢教授認為對于其弟子以及整個中國學術界應該大力弘揚楊祖陶展現的“楊祖陶精神”,即“立言傳世,誨人不倦;崇敬學問,一絲不苟;著譯相長,追本溯源;淡泊名利,不懈追求;人格高尚,一身正氣。”

楊祖陶先生常常說自己是一生深挖一口井的心無旁骛之人,當然這隻是他從自身的角度對自己的學術志趣,即一生專注于以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的研究的一種評價。實際上,他也像一棵樹。他深深地紮根于學術的土地之上,汲取着營養,同時又不斷地向上成長、日益茁壯、迸發新芽。他默默耕耘于珞珈山上,卻堪為棟梁,可供林蔭,亦為标杆!楊祖陶先生于2017年1月22日遠去,家人選擇了“樹葬”方式,将其安葬于墓區美麗的桂花樹下。這在冥冥中映照了他的一生,他的根紮的很深很深,他的香飄得很遠很遠,珞珈山上來往的師者學子能夠并且應該聞到這縷芬芳……

注:本文所引述的材料及照片主要來自《回眸——從西南聯大走來的六十年》(楊祖陶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和《哲學與人生漫記——從未名湖到珞珈山》(楊祖陶蕭靜甯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

附錄一:

簡介

楊祖陶(1927-2017),1927年出生于四川省達縣,1945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師從金嶽霖、湯用彤、賀麟、鄭昕、洪謙等名師,1950年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并留校任教。1959年調入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執教,曾任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顧問,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等職。楊祖陶先生長期從事西方哲學史教學、研究與翻譯,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康德黑格爾研究專家,業内公認的著名翻譯家。其主要著作有《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康德黑格爾哲學研究》《歐洲哲學史稿》(合著)、《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合著)、《回眸——從西南聯大走來的六十年》《哲學與人生漫記——從未名湖到珞珈山》等。同時,他主導了康德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合作新譯,參與翻譯了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而且還首譯了黑格爾的重要著作《精神哲學》和《耶拿體系1804—1805:邏輯學和形而上學》,為德國古典哲學走進中國學者的視野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附錄二:

主要論著

1. 黑格爾.1956.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楊祖陶譯//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賀麟,王太慶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 楊祖陶.1981.黑格爾關于邏輯學對象的觀點及其在發展辯證法中的曆史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編.論康德黑格爾哲學(紀念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 陳修齋,楊祖陶.1983.歐洲哲學史稿.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4. 楊祖陶.1983.康德範疇先驗演繹構成初探.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社會科學版),(6):118-126.

5. 楊祖陶,陳世夫.1988.黑格爾哲學體系問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62-71.

6. 楊祖陶.1988.黑格爾邏輯學中的主體性.哲學研究,(7):24-33.

7. 楊祖陶.1993.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BEAT365唯一官网學術叢書).武漢: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

8. 楊祖陶,鄧曉芒.1996.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9. 楊祖陶.1998.德國近代理性哲學和意志哲學的關系問題.哲學研究,(3):7-17.

10. 楊祖陶.2001.康德黑格爾哲學研究(BEAT365唯一官网學術叢書).武漢: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

11. 楊祖陶.2001.編譯者導言//康德三大批判精粹.北京:人民出版社.

12. 楊祖陶.2001.德國古典哲學研究的現代價值.哲學研究,(4):27-32,80.

13. 康德.2002.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

14. 康德.2003.實踐理性批判.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

15. 康德.2004.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

16. 黑格爾.2006.精神哲學.楊祖陶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17. 楊祖陶.2010.回眸--從西南聯大走來的六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18. 楊祖陶.2011.黑格爾《耶拿邏輯》初探.哲學研究,(2):66-70,128-129.

19. 黑格爾.2012.耶拿體系1804-1805:邏輯學和形而上學.楊祖陶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20. 楊祖陶.2013.從《耶拿邏輯》到《邏輯科學》的飛躍.哲學動态,(8):72-76.

21. 楊祖陶,蕭靜甯. 2016.哲學與人生漫記——從未名湖到珞珈山.北京:人民出版社.

22. 楊祖陶,舒遠招整理.2018.黑格爾《精神哲學》指要. 北京:人民出版社.

附錄三:

楊祖陶先生談為學與為人

(節選自楊祖陶先生生前撰寫的學術自傳,該傳文收錄于楊祖陶,蕭靜甯著:《哲學與人生漫記——從未名湖到珞珈山》,原載于汝信主編:《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哲學卷》(第二分冊),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578-591頁。)

一、“必得其真,務求其新”的治學原則

在我的學術研究中,“求真”是第一位的,在求真的基礎上“務新”,即力求在前人止步的地方有所前進、有所發現和創新。我認為“求真”與“務新”兩者不可偏廢,而應當統一起來,并無止境地從一個層次進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這是一個艱苦的、但也是一個愉悅的上下求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注重把綜合研究與專題研究結合起來,立足前沿,選題上避易就難,程序上埋頭從基礎做起,力求從第一手資料熔鑄提煉出真知灼見。我的一篇篇學術論文都是一個重要的專項研究,短則萬餘字,長則三五萬字,從來不是唾手可得的應景之作,而是嘔心瀝血、反複探索、日積月累逐漸完成的。我認定,凡我拿出手的東西,哪怕是一點點心得也要經得起時間和曆史的檢驗。我在德國古典哲學研究領域中求真務新的第一步是開創了對從康德到黑格爾哲學的邏輯進程的研究,把它看作是理性哲學的矛盾進展過程(見《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30餘年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求真務新,認識到從康德到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自身就包含有非理性主義(意志主義)的因素,把其發展看作是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既對立又重合、交叉的矛盾進展過程(見《德國近代理性哲學和意志哲學的關系問題》)。

關于引進西方哲學究竟有什麼用的問題,我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經曆了一個艱苦的求真務新過程。1998年10月蕪湖西方哲學讨論會上我力排衆議,主張引進西方哲學不是為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而是要人看到原原本本的西方哲學。經過将近一年的反複思考,我認識到在此問題上必須把“實用”之“用”和西方哲學的本性所決定的它固有的“作用”之“用”區分開。于是我在1999年的“新中國哲學50年學術研讨會”上大聲疾呼:适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引進我國傳統文化中所沒有的、源自古希臘哲學而在德國古典哲學中達到典型高度的“為真理而真理的理論精神”和貫穿在西方近代啟蒙思潮中以個體獨立和自由意志為核心的“為自由而自由的實踐精神”。在以後的半年内,經過艱苦的反複探究,我修正了自己原先對于“為自由而自由的實踐精神”的看法,認識到這種精神同上述理論精神一樣,也是源自古希臘哲學而在德國古典哲學中達到了典型的高度,它不同于“理論精神”之處僅在于它是人和人類曆史行動的客觀原則;并進一步認識到這兩種精神都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批判地改造、繼承而成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固有的兩種根本的精神。這些觀點所導緻的最終結果就是2001年寫成和在《哲學研究》上發表的《德國古典哲學研究的現代價值》一文。

1957年我在《光明日報》哲學專刊上發表了《黑格爾的哲學史觀》一文,1993年我深感有必要再回到這個論題上來,寫成和發表了《黑格爾哲學史觀再認識》一文,在對這個重要問題的求真務新上大大地前進了一步。此文不僅更加精當地把黑格爾哲學史觀的核心歸結為他所發現的、以“哲學隻有一個,哲學史是這唯一哲學發展的曆史”等4點内容所構成的“哲學發展的内在規律”,而且更加廣泛、深刻、集中地揭示了黑格爾這一發現的合理性和當代價值。這就是,它不僅有助于科學地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過去哲學的本質聯系,而且更在于它有助于正确地說明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非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應有的關系,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要發展就必須同時關注、承認、肯定和批判地吸收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合理内容和總結其經驗教訓,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發展史的研究者所應有的職責和任務。

二、堅持真理,敢說真話

在幾十年的哲學生涯中,我的學術研究始終圍繞着我心中的目标進行着,我自認為我最大的特點在于為人與為學的一緻性,始終堅持自己的追求與信仰,從不趨炎附勢、朝三暮四,完全不計較個人得失、不幹違心的事。從學術上我準确地把握了馬克思哲學與黑格爾哲學的關系,不因政治形勢的變化而改變,不趨時髦,不趕浪潮。我深深感到,堅持真理不易,講出真理尤難,因為這需要更大的勇氣,準備承擔可能的風險。一個真正的愛智者,應當努力把這兩方面統一起來。

古希臘沒有所謂奴隸哲學,這對于學習過、更不用說研究過西方哲學的人來說是一個不言而喻的真理。但在1971年,一些“上、管、改”的工農兵學員出于對“奴隸們創造曆史”的誤解,在我剛從養豬場匆匆走上講台講第一堂課後就立即貼出大字報對我沒有講“奴隸哲學”進行氣勢洶洶的非議,并提出“有奴隸哲學”的主張。他們的這一舉動立即得到哲學系領導、分校領導、珞珈山總校領導以及工、軍宣隊領導的支持并号召師生就此問題展開“大辯論”。這時隻有我一個人站出來堅持“無奴隸哲學”。大辯論從襄陽分校一直進行到BEAT365唯一官网總校。我不得不單槍匹馬奔赴珞珈山總校小操場大會講台,面對黑壓壓的人群和出面的學員、教師對手們,輪番展開激烈的辯論。我拒受校領導“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指示,頂住《光明日報》站在“有”的立場對這場所謂的大辯論所做整版報道的壓力,始終堅持“無”。有意思的是,當時哲學系的教師幾乎一邊倒地贊同“有”,為“有”找論據,并為在辯論中如何取勝出謀劃策。極個别教師雖然向我表示支持,但卻絕口不言“無”。後來發展到居然有的外系教師提出不僅“奴隸有哲學”,奴隸還有政治經濟學,甚至圖書館學,不一而足。鑒于此,校領導也就隻好見好就收,不再就奴隸有無哲學繼續辯論下去了。

也許在哲學、哲學史研究這樣一些抽象的理論領域内堅持真理、說真話比較容易一些吧!其實不然,因為在這裡往往會、甚至必然會和奉為圭臬的某些觀點、提法、規定、信念等發生沖突因而也就需要更大的勇氣。例如,在全國性的學術研讨會上倡導必須引進西方哲學中的“為真理而真理的理論精神”和“為自由而自由的實踐精神”就要冒風險。

在《21世紀中國哲學前景》一文中,我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主體地位”及其本身的發展,隻有一方面在馬克思主義内部的不同觀點、另一方面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非馬克思主義觀點之間的“百家争鳴”中才能實現,這樣提出問題就要不怕别人說這是在為“修正主義”和“資産階級自由化”造輿論或鳴鑼開道。

三、淡泊名利,樂于默默無聞幹實事

人們對我最深的印象是與世無争,淡泊名利。我是能夠與同輩、晚輩合作共事的,因為我真正地不惜一切埋頭幹實事,超負荷承擔艱辛,笨鳥先飛,笨鳥晚歸,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目前學術界普遍存在的浮誇浮躁、追名逐利的情況下我還是能夠保持自己的學術陣地和學術節操,我求的是自己的心安。我深深體會到,隻有淡泊名利,才能“堅持真理,敢說真話”,也隻有淡泊名利,才會樂于默默無聞地幹實事。在我的思想裡,沒有名利的空間,從而也從來沒有過擺脫名缰利鎖的掙紮,而隻有幹實事的願望和沖動,幹實事在我不僅是職責和任務,而且更是心靈獲得愉悅和滿足的源泉。沒有人幹實事,再好的設想、規劃、藍圖和理想也隻好是一紙空文,因此而受損失的就隻能是學術和教育事業。幹起實事來,我從無絲毫“吃虧”的感覺,甚至在别人看來實在是近于“迂腐”,相反地,在我的腦海裡倒是不時會浮現出一種“舍我其誰”的自信和堅定。

“文化大革命”後期,工農兵被推薦上大學。我響應系領導的做好教材建設的号召,着手進行《歐洲哲學史》(試用講義)編寫工作,我先從古希臘羅馬哲學寫起,由于陳修齋在完成《人類理智新論》的翻譯後,也投入這項工作,我們共同完成了這一教材建設。系領導對此非常滿意,當即決定鉛印,由湖北省山區小縣保康的小小印刷廠承擔。我放下《精神哲學》的譯事,從襄陽分校到保康印刷廠整整做了3個月的“小工”,幫助工人師傅辨認底稿上的字迹以便正确地揀鉛字排版,排好一頁又幫忙校對一頁。這樣的實幹在今天看來是不可想象的。這是我難忘的一段經曆。誰料到這部從山溝裡飛出的講義竟成了後來影響廣泛深遠的國家教委規劃中的“高等學校哲學專業教材”《歐洲哲學史稿》(榮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一等獎)的前身和前奏。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對“文責自負”觀念的淡薄,“史稿”後記沒有寫下編寫章節的分工,更沒有這段實幹的鮮為人知的點滴了。

在主導合作從德文原版新譯康德“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的7個寒暑裡,我作為第一著作權人,全力地、默默地、夜以繼日地埋頭對在電腦上以日譯3000字的速度接踵而來的100萬字的初譯稿進行精心的審視、重譯、校改。本着對學術、對曆史、對讀者,更重要的是對自己負責的精神做了大量的艱苦工作。正如初譯者在《判斷力批判》中譯者序中這樣明明白白地叙述的:“翻譯工作的程序是,首先由我在電腦中譯出一個初稿,打出樣稿,然後由楊祖陶先生用鉛筆仔細校訂,我再根據校訂過的樣稿加以訂正。由于電腦操作,省去了許多重複抄寫的麻煩。但使我和所有見到過楊先生的校訂稿的同事們感到吃驚的是,盡管我在初譯時盡了最大的努力小心謹慎,力求少出或不出錯誤,但仍然被楊先生用極細小的字體改得密密麻麻,幾乎要把原文都淹沒不見了。算起來,楊先生校改所花的時間,比我譯出初稿的時間還多得多。這種認真的态度,在目前國内的翻譯界還是很少見的,所以我的第二次訂正絕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甚至比我自己直接翻譯還更加令人望而生畏。”我認為采取流水作業式的三段式(電腦初譯-手工校改-電腦訂正)的合作翻譯過程,既保證了翻譯的質量也保證了翻譯的進度,是一件優勢互補、合作雙赢的創舉,曾被學術界視為兩代學人合作的典範。但為了扶持後學,我在署名上安排自己為校者,而安排合作者為單獨的譯者。我覺得,經過我這樣的工作,有了質量保證的康德“三大批判”新譯本得以問世,學習者和研究者有了可信的新譯本使用,這就足夠令我的心靈愉悅和滿足了。當時我沒有如黃枬森先生在《回眸——從西南聯大走來的六十年》序中所說的那樣考慮到,在這樣的放棄署名的權利的同時也就放棄了我作為譯者之一對這些譯著、對學術界和教育界所應負的責任。不僅如此,由于我執著于學術本身,完全沒有注意到今日的學術環境已大為改變,反而為某些人提供了便利,在學術界制造了極大的紊亂,但我堅信,讀書的人自然會明白,不讀書的人管他幹什麼?

1959年我調來BEAT365唯一官网,根據系領導的指示與安排,我負責的西方哲學史教學小組、教研室一貫以德國古典哲學為方向和特色。1978年改革開放後,我主持教研室工作時一反這個傳統的安排,建議和支持教研室以在國内占有一定優勢的西歐近代唯理論和經驗論哲學為中心和方向,招收這個方向的碩士生,并舉辦這方面的全國性大型學術讨論會以擴大影響、壯大聲勢、提高知名度。而我自己則甯願坐冷闆凳,一如既往地潛心研究我鐘愛的德國古典哲學,重在探索的過程,一個一個問題地,長期沉下去、深入下去,直到自己認可,不急于出書,不忙于開會,自己給自己過不去是我最大的樂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