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師資隊伍  >  科學技術哲學教研室  >  教授

師資隊伍

陳波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9-02

 

 


姓名:陳波

性别:男

職稱:教授

教研室:科學技術哲學教研室

辦公室:

接待時間:

郵箱地址:00033811@whu.edu.cn

 

簡 介

  陳波,1957年生,籍貫湖南常德。湖南師範大學哲學學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碩士、哲學博士,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科講席教授(20219月—)。先前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99-2021)、二級教授(2012-2021)、博士生導師(1999-2021)。

2018年,當選為國際beat365体育官网(Institut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縮寫為IIP)院士,IIP1937年創始于法國巴黎。根據IIP章程,正式院士名額不能超過115人。目前有經選舉産生的來自多個國家的正式院士66名、榮譽院士39人,其中代表中國的正式院士杜維明、楊國榮、陳波和榮譽院士邱仁宗。


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

 專業領域為邏輯學和分析哲學,具體研究領域包括:邏輯哲學、語言哲學、知識論、邏輯學史、分析哲學史、中西哲學比較和美國實用主義。 

 

開設課程

 課程:  邏輯導論,悖論研究,邏輯哲學,邏輯學簡史,蒯因哲學,真理論研究,語言哲學專題等

 

 

主要論著或代表作

《對話、交流、參與——走進國際哲學共同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分析哲學——批評與建構》(上下卷,陳波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邏輯哲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文大系”,2014)

《奎因哲學研究——從邏輯和語言的觀點看》(三聯書店“哈佛-燕京學術叢書”,1998)

《悖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第二版2016)

《理性的執着——對語言、意義和真理的追問》(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當代中國哲學家文庫”,2014)

《邏輯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邏輯哲學引論》(人民出版社,1990)

《蒯因》(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4)

《馮·賴特》(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8)

《愛默生》(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9)

《與大師一起思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邏輯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一版2003,第二版,2006年;第三版,2014年;第四版,2020年;繁體字版,台灣五南出版社,2004年)

《邏輯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第二版2016;繁體字版,台灣五南書泉出版社,2007)

《邏輯學是什麼?》(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精裝插圖版2015;繁體字版,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思維魔方,讓哲學家和數學家糾結的悖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主編《分析哲學——回顧與反省》(第一版,第二版(與江怡共同主編))、《邏輯學讀本》、《邏輯與語言——分析哲學經典文選》(合編)、《意義、真理與行動——實用主義經典文選》(合編)、《蒯因著作集》(合編)、《當代西方學術名著·哲學系列》(合編)等;主譯《哲學百年 新近哲學家》、《知識之樹》、《證據與探究——走向認識論的重構》、《當代語言哲學導論》、《簡明邏輯學導論》等。

代表性中文論文

陳波:語言和意義的社會建構論,《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10期,121-142頁

陳波:一個與歸納問題類似的演繹問題——演繹的證成,《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84-95頁

陳波:休谟問題和金嶽霖的回答——兼論歸納的實踐必然性和歸納邏輯的重建,《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35-46頁

陳波:分析哲學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4期,63-73頁

陳波:“是”的邏輯—哲學分析,《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117-142頁

陳波:專名通名理論批判,《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5期,129-158頁

陳波:論蘊涵,《中國社會科學》1987年第5期,97-102頁

陳波:哲學研究的兩條路徑:诠釋與創新,《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7年第1期,58-68頁

陳波:邏輯多元論:是什麼和為什麼,《哲學研究》2018年第9期,85-96頁

陳波:模糊性:連鎖悖論,《哲學研究》2014年1期,111-118頁

陳波:超越弗雷格的“第三域”神話,《哲學研究》,2012年第2期,61-72頁

陳波:“邏輯的可修正性”再思考,《哲學研究》2008年第8期,108-128頁

陳波:蒯因哲學為什麼重要?,《哲學研究》2007年第5期,123-125頁

陳波:經典邏輯和變異邏輯,《哲學研究》,2004年第11期,57-63頁

陳波:蒯因哲學的理性精神及其啟示,《哲學研究》1994年第12期,40-45頁

陳波:維護一個傳統的信條——兼與李先焜先生商榷,《哲學研究》1989年6期,43-48頁

陳波:哲學邏輯的對象和意義,《哲學研究》1987年第3期,39-46頁

陳波:客觀事實抑或認知建構——羅素和金嶽霖論事實,《學術月刊》2018年10期,17-29頁

陳波:詞項的指示性使用和謂述性使用——反駁嚴格指示詞和非嚴格指示詞的區分,《學術月刊》2016年第11期,25-42頁

陳波:邏輯,一個生長和變動的概念,《學術月刊》(上海),2011年第12期,5-13頁

陳波:存在先驗偶然命題和後驗必然命題嗎?——對克裡普克知識論的批評(上),《學術月刊》(上海),2010年第8期,51-58頁

陳波:存在先驗偶然命題和後驗必然命題嗎?——對克裡普克知識論的批評(下),《學術月刊》(上海),2010年第9期,36-48頁

陳波:羅素和金嶽霖論真理——一個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學報》2021年第3期,34-53頁

陳波:羅素的邏輯學和分析哲學,《北京大學學報》2020年第3期,32-43頁

陳波:分析哲學内部的八次大論戰,《北京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163-169頁

陳波:語句的真、真的語句和真的理論體系——“truth”的三重含義辨析,《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27-34頁

陳波:“以事實為依據”還是“以證據為依據”——科學研究和司法審判中的哲學考量》,《南國學術》2017年第1期,22-38頁

陳波:名稱究竟如何指稱對象?一個新的名稱理論,《南國學術》2015年第3期,79-91頁

陳波:二十世紀西方語言哲學回眸,《南國學術》2014年第3期,162-176頁

陳波:如何說明肯定命題的假和否定命題的真——答李主斌并與張繼成商榷,《河北學刊》2021年第5期,42-54頁。

陳波:“事實”概念是一個本體論贅物,《江淮論壇》2021年第1期,76-84頁

陳波:哲學作為一項認知事業,《哲學分析》2020年第1期,4-24頁

陳波:沒有事實概念的新符合論(上),《江淮論壇》2019年第5期,5-12頁

陳波:沒有事實概念的新符合論(下),《江淮論壇》2019年第6期,120-126頁

陳波:中國邏輯學70年曆程:曆程與反思,《河北學刊》2019年第6期,1-14頁

陳波:論蒯因的邏輯哲學,《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60-84頁

陳波:言意之辯:诠釋與評論,《江海學刊》2005年第3期,36-42頁

陳波:過去50年最重要的西方哲學著作,《哲學門》2003年第2期,197-207頁

陳波:學問家和思想家,随筆,《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四期,248-250頁

陳波:從人工智能看當代邏輯學的發展,《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0年2期,10-19頁

陳波:體育的人文内涵——也論體育何為,随筆,《中華讀書報》2000年11月29日

陳波:論分析哲學的芬蘭學派,《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年第7期,11-15頁

陳波:論證是哲學活動的本性,《論證》,遼海出版社,1999年,73-89頁

陳波:“哲學邏輯”詞義探源與辨析,《哲學動态》1997年第3期,42-45頁

陳波:思維四律不能表述為重言式,《哲學動态》1993年第5期,22-25頁

陳波:論邏輯真理,《自然辯證法研究》1990年第2期,1-15頁

陳波:談談我在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中國大學教學》2021年第4期,54-59頁

陳波:如何講授核心通識課“邏輯導論”?,《中國大學教學》2018年第7期,11-16頁

陳波:批判性思維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中國大學教學》2017年第3期,22-28頁

陳波:漫談哲學教育,《中國大學教學》2014年第2期,20-25頁

AHCI期刊英文論文

1. CHEN Bo. Russell and JIN Yuelin on Truth: A Comparative Study,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s (AHCI, Taylor  Francis), 52(1-2):43-76.

2. CHEN Bo. Quine’s Disquotationalism: A Variant of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AHCI) 51(2): 93-113.

3. CHEN Bo. Russell and JIN Yuelin on F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AHCI), 69 (4) [2019]: 929-950.

4. CHEN Bo and LIU Jingxian. Hume’s Conceivability Arguments Reconsidered, Axiomathes (AHCI), 29 [2019]: 541-559.

5. Gila Sher and CHEN Bo. Foundational Holism, Substantive Theory of Truth, and a New Philosophy of Logic: Interview with Gila Sher by Chen Bo,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AHCI), 50 (1) [2019]: 3-57.

6. CHEN Bo.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Philosophy: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Asian Philosophy (AHCI), 28(3) [2018]: 197-214.

7. CHEN Bo. Wisdescopism and Caplan’s “Against Widescopism”,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AHCI), 49(2) [2018]: 245-259.

8. CHEN Bo. Reformulation of Frege’s Theory of Thought,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AHCI), 48 (2) [2017]:143-159.

9. CHEN Bo. Against Williamson’s Arguments about Bivalence.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AHCI), 47(3-4) [2016]: 325-340.

10. CHEN Bo. Socio-historical Causal Descriptivism: A Hybrid and Alternative Theory of Names. Croat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AHCI), XVI (46) [2016]: 45-67.

11. CHEN Bo. When a Young Chinese Scholar met von Wright, Acta Philosophica Fennica, Vol.92 (2016): 9-32.

12. CHEN Bo. Social Constructivism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Croat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AHCI), XV (43) [2015]: 87-113.

13. 《有關休谟哲學的兩個重要問題》,《哲學與文化》(台灣)AHCI期刊,2015年第8期,3-24頁.

14. CHEN Bo. Six Groups of Paradoxes in Ancient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Asian Philosophy (AHCI), 24 (4) (2014):363-392.

15. CHEN Bo, The Nature of Logical Knowledge, An Unfinished Agenda of Quine’s Philosophy,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AHCI), XLV (3) [2014]: 217-249.

16. CHEN Bo. Kripke’s Semantic Argument against Descriptivism Revisited, Croat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AHCI), XIII (39) [2013]: 421-445.

17. CHEN Bo. Kripke’s Epistemic Argument against Descriptivism Reconsidered,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AHCI, Blackwell), 40(3–4) (2013): 486–504.

18. CHEN Bo. A Descriptivist Refutation of Kripke’s Modal Argument and of Soames’s Defense, Theoria: A Swedish Journal of Philosophy (AHCI), 79(3) (2012): 225-260.

19. CHEN Bo. Justification of Induction: Russell and Jin Yuelin. A Comparative Study,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ogic (AHCI), 33 (4) (2012): 353-378.

20. CHEN Bo. Proper Names, Contingency A Priori and Necessity A Posteriori,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ogic (AHCI), 32 (2) (2011): 119–138.

21. CHEN Bo. An Interview with Timothy Williamson, Theoria: A Swedish Journal of Philosophy (AHCI), 77 (1) [2011]: 4–31.

22. CHEN Bo. Xunzi’s Politicized and Moralize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AHCI, Blackwell), 36 (1) [2009]: 107-140.

附:其他重要英文論文

CHEN Bo. When a Young Chinese Scholar met von Wright, Acta Philosophica Fennica, Vol.92 (2016): 9-32.

CHEN Bo. Intellectual Journey: An Interview with Susan Haack, in Cornelis de Wall (ed.), Susan Haack: a Lady of Distinction, the Philosopher Responds to Her Critics, New York: Promethius Books, 2007, 17-37.

CHEN Bo. A Look Back 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ogic since 1978, Frontier of Philosophy in China, 13(4) [2018]: 662–682.

CHEN Bo and et al. Frege, His Logic and His Philosophy--Interview with Michael Beaney, Journal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Letters, Hokkaido University, Japan, Vol.5, March 2010: 1-28.

CHEN Bo. To be philosophical, even if one will not be a professional philosopher: The Aim and Mission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Frontier of Philosophy in China, Brill, 8(2) [2013]: 247-257.

CHEN Bo. Introduction: Philosophizing like Dummett, Frontier of Philosophy in China, 7(3) [2012]: 347-50.

CHEN Bo. The Debate on the Yan–Yi Relation in Chinese Philosophy: Reconstruction and Comment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Springer, 1 (4) [2006]: 539-560.

CHEN Bo. The Epistemic Justification of Deduct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utumn 2003, 149-157.

陳波英文論文網頁: https://pku.academia.edu/ChenBo

 


主持或參與的科研項目

2017-2022,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邏輯哲學重大前沿問題研究”,項目批準号17ZDA024,經費120萬,首席專家

2012-2017,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描述論和直接指稱論之争——回顧、批判與建構,批準号12AZX008,經費25萬元,結項“良好”;

2012-201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分析哲學若幹基本理論問題新探,批準号12ZD072,經費25萬元,結項“優秀”

2011-2014,教育部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對克裡普克語言哲學的系統性質疑和對一種新理論的建構,批準号11JJD720001,經費10萬元,結項;

2007-201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世紀西方語言哲學,批準号07ZX003,經費25萬元,結項“優秀”;

2002-2009年,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西方邏輯史研究,批準号03JB720012,經費5萬元,結項;

2002-2006年,教育部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分析哲學與實用主義的複興,趙敦華、陳波,批準号2000ZDXM720003經費20萬元,結項“優秀”;

2001-2005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世紀西方邏輯哲學,批準号01BJBZX002,經費2.5萬元, 結項“優秀”;

1993-1996年,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形式化方法的哲學分析,結項;

1989-1992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道義邏輯研究,經費1萬元,結項。

 


社會兼職

 


獲獎情況

2020年,單獨主講的慕課“悖論,思維的魔方”入選“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2020年,專著《悖論研究》,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2年,專著《奎因哲學研究》,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2年,教材《邏輯哲學導論》,教育部優秀教材二等獎 

2020年,專著《分析哲學——批評與建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6年,專著《悖論研究》,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6年,專著《邏輯哲學研究》,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0年,專著《奎因哲學研究》,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1991年,論文《論蘊涵》,北京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15年,專著《邏輯哲學研究》,“金嶽霖學術獎”二等獎

1995年,專著《蒯因》,“金嶽霖學術獎”三等獎

1990年,論文《專名和通名理論批判》,“金嶽霖學術獎”三等獎

2020年,專著《悖論研究》(第二版),北京大學優秀教材獎

2018年,教材《邏輯學導論》(第三版),北京大學優秀教材獎

2012年,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獎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