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風采

首頁 · 院友風采 · 院友群芳 · 正文

哲學人生:知與行的困惑(文:胡弼華)

點擊次數:更新時間:2022-09-08

“哲學與人生”這個話題已經很陳舊,原本在二十一世紀的開初談哲學的就少,再談人生,似乎就顯得故做深沉或清酸迂腐……思量再三:大而言之,政府提倡的公民道 德建設問題、實業界面臨的企業文化建設與持續發展問題、學術腐敗暴露出來的職業操守問題等等,細想起來不都是哲學範疇嗎?往小了說,想起那些在珞珈山度過 的日子,再想想和哲學系的恩師、同學們積累起來的情誼,也就不再顧忌那麼多了,因為是在和一些當初志同道合的人們交流,心頭原有的顧慮也就打消了許多。

哲學是人類智慧升華之後的集合與結晶,在我的人生經曆和職業生涯中,我對這句話有着自己的闡釋:在信息社會或者說知識經濟背景下,知識既是社會創新的必要工具,知識也是人類獲得财富的重要手段,或者幹脆說知識本身就是财富。誰能夠完成對知識的系統管理,誰就有可能掌握引領風氣之先,成為強者。這可以是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但是能夠完成知識的系統管理,必須是高度的智慧才能駕禦知識的裂變與異化。因為在信息社會裡,信息是資源,信息也是生産要素,但信息本身不會轉化為生産要素,要實現信息成為生産要素的轉化,則需要掌握系統知識(指專業技能和專業經驗)的人或組織才能完成;如要把知識轉化為财富,則需要在專業技能與經驗基礎上,運用哲學智慧才能實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個組織或“經濟人”都在追求效率和速度,我們在給定的資源要素 條件下,運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通過改變組織程序,可以獲得生産效率的迅速提高,這是知識創造财富的體現;如果給定的資源要素不變,通過相同情況下進行不 同資源配置而實現效率最大化,那就非智慧所不能及的……這既是哲學問題,其實細想起來,也是社會化了的人生問題。

我們這一撥人正好在改革開放、思潮并起的八十年代接受高等教育,而且是學哲學,這是必然的巧合。不是我們這些人也會是别一幫子,反正總會有的。大家現在正面臨不惑之年前的不尴不尬:看看自己的周圍、看看過去的老師和同學,回想自己過去的十幾年,再想自己今後的十幾年,又有誰說不惑?恐怕是越想越困惑,口頭語就是“人到中年萬事忙啊!”這就過度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忙呀忙,我們到底在忙些什麼?忙工作?不盡然;說忙家庭?也不合适;忙掙 錢?似乎是,又似乎不是。說它是,掙錢隻是階段性的目标,說不是,因為掙錢也隻能是達成自己人生目标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而已。況且,掙錢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的。歸結來講,忙呀忙,為的是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标的過程。說到人生,就不能不說人生的目标,有了目标才談得上價值。回想我們十幾年前懷揣着的那個夢想踏上珞珈山的時候,誰沒有夢想?世易時移,我們見證了社會的變革;蓦然回首,我們依然懷揣着那個夢想。如今回想那個夢想,我們依然無悔!面對未來的變數,我們 還有當年的那個哲學夢想……因為一個變革中的社會或者一個社會中的變革,都需要思想的震蕩,需要精神的支撐。小而言之,人生面臨的是否成敗,需要物我兩忘 的胸懷和境界;一個民族的繁榮昌盛,是“倉廪實而知禮節”的再現。

十幾年前去武大學習哲學,是自己當時想明白之後的選擇。八十年代是國内各種思潮井噴而出的當口,當時我已經參加工作了,二十出頭的年紀總在苦思冥想人為何而生?人生會怎麼變化?等等很玄學的問題。說起我與武大哲學系,可能和大家不一樣,有一段故事:我是通過和已故哲學系教授陳修齋先生的交往而選擇武大哲學系的。與陳先生通過幾次信函的交流之後,我很激昂、很清純也很樸素地進入武大哲學系學習,原想通過學習哲學,至少能解答自己一個很私人的問題:那就是人生的終極目标是什麼?在課堂上聽、書本上看;走在街上觀察,和不同的人們交流的結果是答案越來越模糊。有幾次,我去北三區拜訪陳先生,也想從先生那裡獲得一些指點,獲得我所提出問題的答案。先生每次都平和地與我交流、平靜地溝通,每次在道别時,先生不忘給我開出書單,有時兩三本,有時三五本。有一次我拿着書單,上面有《中國科技史》,後面還标注“李約瑟著”的字樣,當時我沒弄明白,先生要我讀這本書是什麼意思……遺憾的是,這本書至今我依然沒完整地讀 過!1993年的深秋,我到武漢上學,照常去武大看看,聽在哲學系讀碩士的張存國先生說:陳先生去了!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去找那本《中國科技史》,我要讀 書才對得起先生對我的教誨……後來找到那本書,邊讀邊懷念先生對我說的一字一句,這是我人生的遺憾……今天回想起來,也許正合了哲學人生—知與行的困惑這個題目。

離開武大後,我一直就在企業做事。最初是在國營企業,後來又去合資企業,現在又自己與人合夥辦企業。這幾年我的工作是為企業或者一些非營利性組織做咨詢顧問,這個職業對我的影響與哲學對我的影響一樣,使我受益終生。咨詢顧問也直白地說就是以前的謀士,因為工作原因,我到過不少地方,也接觸到一些企業家、學者和“洋顧問”,并且也有機會和他們經常就所謂的企業文化、商業倫理、經營理念以及管理哲學等時下熱門的話題展開小範圍的讨論,幾乎每一次的交流與探讨, 終究會歸結到一個哲學命題,那就是知與行的問題,由單個人的知與行過渡轉變到一個組織、一家企業的知與行,肯定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哲學命題,同時也是現實社 會中一個難以逾越的實踐問題。每次在與别人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因為學過哲學而使我思考這類問題時更能夠更系統、更深入一些。想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容 易,其實誰都知道,屬于自己的那個夢想依稀存在?既然有夢,那就别放棄!我感謝前人賜予我們的經驗,感謝哲學給人帶來的智慧,更感謝武大的老師和我的同學 們,是他們使我開始獲得思考問題的方法。

八七級哲學專業插班生:胡弼華

2003年初冬于北京華亭嘉園

作者簡介:

胡弼華,男,漢族,1967年10月生于安徽宿松縣,經濟學碩士。現任北京吉大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高級咨詢師,北京中經正泰投資顧問公司高級顧問。

1989年-1991年,就讀于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哲學專業;

1991年-1993年,在原冶金部十八冶金建設公司市場開發處工作,任

處長助理、副處長職務;

1993年-1995年,在華中理工大學經濟研究中心攻讀市場經濟專業

碩士研究生;

1995年-1999年,在同濟科技集團任市場總監(1998年起)兼任動力

(武漢)管理顧問公司管理顧問;

1999 年-2002年,在聯想集團任管理顧問職務,先後為20餘家上市公司和新興民營企業以及非營利機構提供發展戰略、管理咨詢以及品牌推廣服務。2003年8 月,與人合夥創辦北京吉大管理顧問公司,從事企業或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戰略、組織和業務改造以及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管理咨詢。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