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哲學系自1956年恢複重建以來,在黨的領導下,遵循李達同志制訂的辦系方針,不斷取得輝煌勝利,蜚聲海内外。當此110周年校慶之際,回眸自己随着哲學系成長的鬥争曆程,不禁感慨萬千。
1958年8月,我大學畢業後,來到武大哲學系。李達校長兼哲學系系主任。當時全校熱氣騰騰,大煉鋼鐵,操場上爐火熊熊。9月12日,毛主席來校視察,接 見全體師生,幸福熱浪沖激心田,無比興奮。接着,随哲學系全體師生下放紅安七裡坪勞動鍛煉,與公社社員實行“三同”。次年5月回到珞珈山。此時才明确我的 任務是教中國哲學史。哲學史教研室主任是蕭萐父同志。我本來一心想研究自然辯證法,對此毫無思想準備,頗為猶豫。經李達、餘志宏同志開導,乃愉快地接受任 務。同蕭萐父、李德永同志一起組成中國哲學史教研組。我們是同齡人,剛過“而立”之年,同在北大學習,同到紅安勞動,感情頗為融洽。萐父同志在文教戰線工 作多年,有教學經驗,德永同志寫有《荀子》專著,胸有成竹。我是剛出校門,踏上新的生活旅程,決心追随他們前進。講授中國哲學史,對我們來說,都是新課 題。“初生之犢不畏虎”。首先合寫了一篇文章《粉碎資産階級哲學史觀,為建設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哲學史而鬥争》。這 可說是在紅專大辯論氣氛下,公開發表的一篇戰鬥宣言,旨在長無産階級志氣,滅資産階級威風。明确宣稱,講授中國哲學史絕非發思古之幽情,跟先哲亦步亦趨; 而是為了貫徹恩格斯的指示:“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但理論思維能力,“必須加以發展和鍛煉,而為了進行這種鍛煉,除 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沒有别的手段”。文章在武大學報發表,彰揚了我們的學術思想境界。我們反複讨論了教學指導思想,明确幾條原則:一是狠抓“兩典”,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牢牢掌握唯物史 觀,作為指導方針;認真鑽研中國哲學古典文獻,做到言必有征,不發空論;二是潛心科研,“深打井,橫開溝”。批判繼承乾嘉樸學精神,克服浮淺學風,陳修齋 先生說得好,“要給學生一瓢水,先得準備一桶水”,因此,不打深井不行;三是内容的輕重取舍,采取“藤瓜并舉”方針,中國哲學史年代久,學脈繁,人頭多, 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思想發展的脈絡(“藤”)要疏理清楚,重點人物的重點思想(“瓜”)要剖析深透,使學生聽後能打上深刻烙印,舉一反三。教研組在集體備 課方面狠下功夫,課前集體策劃,講義集體讨論、修改;講授時相互聽課,課後集體點評,找出差距。“三個醜皮匠,勝過諸葛亮。”當時分工,萐父、德永同志任 主講,我作輔導。萐父同志講課,論史結合,中西貫通,時而廣征博引,條分縷析,時而激情迸發,動人心弦;德永同志講課,脈絡清晰,分析深透,或字斟句酌, 層層剝筍,或幽默雅趣,引人入勝。同學反映聽他們講課是一種藝術享受。我作輔導,緊密配合課程内容,答疑解惑,适時導讀古代哲學名著,以開闊眼界,加深對 正課的理解。還頂風冒雪深入學生宿舍作輔導,給他們送去參考書;組織課堂讨論,将寫得深刻的發言稿,加以修改,推薦到武大學報和《江漢論壇》發表。學生稱 這種輔導為“送貨上門”。由于這門課講授質量高,輔導配合好,要求學生嚴,師生關系融洽,受到普遍歡迎。同志們稱教研組為“三駕馬車”。
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搞好科研。當時沒有現成的中國哲學史教科書,編寫教材,成為當務之急的科研任務。李達同志主張,哲學系必須逐步實現各門課程使用自編教材。他特别鼓勵我們說:“馮友蘭先生能夠一人寫一部中國哲學史,你們更應該寫一部;他寫一百萬字,你們也要寫一百萬字。”這是對我們的重大鞭策。正值三年 經濟困難時期,普遍缺乏營養,萐父同志以身作則,團結大家,克服困難。一個個患了水腫,仍夜以繼日,咬緊牙關,束緊腰帶,分工合作編寫教材,德永同志承擔 先秦和宋明部分,萐父同志承擔魏晉隋唐和明清之際部分,我承擔兩漢、近代部分及古代哲學名著選讀。寫出初稿,一起讨論,反複修改。苦戰三年,終于完成百多 萬字的《中國哲學史》(古代部分),由學校先出油印本,後出鉛印本,實現李達同志的期望。同時在萐父、德永同志協助下,我完成了《中國古代哲學名著選注》,幾經集體修改印刷,為兄弟院校借用鉛印。
通過教學,深刻認識到明清之際哲學富有早期啟蒙思想特色,對近代思想影響甚大,值得深入探讨。于是蕭萐父同志倡議兩湖地區聯合召開王船山學術讨論會,以推動學術繁榮。倡議得到李達同志的大力支持,湖北省社聯也十分贊同。為此萐父同志開始籌備工作。1961年冬,請李達同志親自寫信,派我赴長沙聯系,湖南社 聯同志非常熱情,同意聯合召開,并由他們主辦。遵照李達同志指示,我趁此在長沙、衡陽進行船山史迹訪問。先後訪問了二十多人,并到湖南省曆史博物館、船山 學社、湖南省圖書館查閱遺物、資料,訪問了湘西草堂、船山書院、船山墓。回校寫了《船山史迹訪問記》,在《光明日報》連載發表。萐父同志帶頭撰寫有份量的 學術論文,他相繼完成《王夫之哲學思想初探》、《淺論王夫之的曆史哲學》兩篇長文,推動武大和武漢地區十多位教授、學者紛紛撰寫宏文,準備與會。萐父同志 為我定的任務是研究王夫之的易學代表作《周易外傳》。這對我來說實為艱巨。沒有書,他将自己的藏書借給我;标點時有些地方把握不準,他幫我決斷;此書文字 晦澀,靠他為我解難;寫出《〈周易外傳〉中若幹辯證法思想》初稿,他同德永同志幫我修改。1962年,長沙舉行的“王船山逝世270周年學術讨論會”,盛 況空前,全國第一流學者雲集長沙,會上争論十分熱烈。萐父同志的論文受到一緻好評。會後,我們這三篇論文和一篇訪問記都被編入中華書局出版的《王船山學術 讨論集》。萐父同志的研究,為爾後全面探讨明清哲學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則由研究船山易學而發展到對《周易》的濃厚興趣。船山學術讨論,對我而言可謂初戰告 捷。由此嘗到了“深打井”的甜頭,此後受用無窮。
在哲學史領域從事科研,還必須克服當時普遍存在的種種不良傾向,如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公式化,哲學鬥争陣營的标簽化,古為今用的庸俗化等。為此武大哲學史教研室陳修齋先生和蕭萐父、楊祖陶同志寫了多篇文章,闡明正确認識,傳播武大的聲音,令人矚目。我從他們的文章裡受到深刻啟迪。那時,學術戰線鬥争十分激烈。中國哲學史方面,就有關于《周易》哲學性質的論争,有批判繼承問題的論争,更有關于“合二而一”、孔子思想的争論。尤其嚴重的是,有的人着意将學 術争論,無限上綱,指斥為政治鬥争的新形式,借着批判學術觀點而意在整人,扼殺百家争鳴局面。我本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潛心學術研究,忙着“深打 井”,清理傳統哲學精華,而未卷入那些背離雙百方針的“批判”活動,慎重地引導學生辨别學術鬥争中的真僞是非。
中國哲學史教師,同樣負有教書育人任務。為此自己必須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洪流,經受社會實踐的考驗,錘煉一顆紅心。教學過程中,我曾四次帶領同學深入農村。1960年,去紅安七裡坪,曾經勞動鍛煉過的地方,參加農村“反五風”活動,即糾正“共産風”、“浮誇風”、強迫命令作風等。61年,到農村貫徹 《人民公社六十條》,堅持“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鞏固按勞分配制度。64年秋以省委工作隊員身份,到孝感參加“四清”工作,為期一年。66年初, 響應毛主席号召,帶領畢業班學生到農村“滾一身泥巴”,與農民群衆同呼吸共命運。在這些活動中,時時注意為人師表,起表率作用。我同哲學系所有青年教師都 是在這種火熱的鬥争中成長起來的,大家都自覺地堅持着:生活上低标準,政治上嚴要求,學術上腳踏實地,教學中滿懷熱情,保持蓬勃朝氣,發揮十足幹勁。三年 的困難生活,沒有将我們摧垮,社會上的赫風險浪,未能使我們暈頭轉向。教研組同志苦樂與共,疾病相扶持。那時蕭萐父同志享受一點特殊生活補助,每月多配給 少量食油,他卻用來與我們共享,“相濡以沫”,共度難關。萐父同志滿懷激情寫了一首詩《一九六三年除夕題卡贈友人》,高聲吟道:
梅蕊沖寒破雪開, 東風指日掃陰霾。
災痕消淨春潮漲, 吸取詩情向未來。
詩中藐視困難,迎接春潮,信心百倍去争取新勝利。這首詩無疑反映了教研室所有同志的共同心聲。盡管那時學術鬥争環境異常艱苦,我也決心抱着高昂鬥志,以筆代劍,長期投身文化戰線。1965年曾嘔詩一首題于學術筆記《青霜集》扉頁以自勵:
文化遺産誇豪富, 琳琅珍品耀九域。
探寶首須披榛莽, 跋山尤貴取險途。
時惕巫觋施妖術, 誘騙良知堕深谷。
砺我夔龍青霜劍, 胸橫北鬥斬鬼蜮。
現在看來,這詩未免充滿火藥味。須知我們這一代人正是在武大這座飽經桑滄的學府裡,冒着濃濃的硝煙,經受一次又一次嚴酷考驗,逐步成長起來的。往事曆曆在目,40年掘井灌園,情真意切,教學相長,無怨無悔。我能由一個貧窮山村的放牛娃,成長為高等學府的教授,不能不感謝BEAT365唯一官网為我提供的實現人生價值的平 台。是BEAT365唯一官网給我以教育,給我以力量。沒有武大哲學系的蓬勃發展、壯麗輝煌,就不會有我個人的今天。紀念BEAT365唯一官网110周年校慶,怎不令我心潮澎湃,感 慨萬千!憧憬再鑄輝煌,不禁放聲高唱:
東湖珞珈相映美, 黉樓廣廈林中藏。
烽煙浩劫經磨難, 迎來涅槃火鳳凰。
科苑攻堅驚神鬼, 杏壇振铎育棟梁。
歡慶華誕齊抖擻, 競為學府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