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風采

首頁 · 院友風采 · 院友群芳 · 正文

懷念陳修齋教授

點擊次數:更新時間:2022-09-08

陳修齋教授是當代中國著名哲學史專家、翻譯家、中國共産黨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因病醫治無效,于1993年8月23日與我們長辭,享年72歲。他生前任 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教授、西方哲學博士生導師,兼任湖北省社聯委員,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長等職。

1921年3月7日(農曆正月二十八日)他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布。1933年秋以第一名考入省立溫州中學。1941年秋考入重慶政治學校外交系,1945年夏畢業, 獲法學學士學位,其間受賀麟先生影響,立志獻身于哲學事業。大學畢業後,末接受派遣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工作,而應賀麟先生聘請,赴昆明到賀先生主持的中國 哲學會西洋哲學名著編譯委員會工作,任研究編譯員。1946年随編譯會到北平工作。在該會任職期間,除譯出[法]羅斑《希臘思想和科學精神的起源》一書 外,還先後在西南聯大和北京大學哲學系旁聽諸多哲學課程,為後來從事哲學和哲學史研究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1949年l0月,他應聘到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任講師.1950年加入“新民主主義教育協會”,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同年10月因“院系調整”到北京大學哲學 系任講師。在這一時期,他與人合著了我國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寫成的哲學史著作《哲學史簡編》,并且是北京大學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的我國第一套西方哲 學史原著資料《西方古典哲學原著選輯》的主要譯校者之一。

他在這一刑期的教學和科研實踐中認真學習和體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真心實意地接受了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同時深感蘇聯哲學界的教 條主義、尤其是日丹諾夫的哲學史定義的弊端。在1956年由《哲學研究》組織的“筆談”中。他與賀麟先生聯名著文,擁護黨的“百家争鳴”方針。1956年 初,他在北京大學舉行的“中國哲學史問題讨論會”上,又以“對唯心主義哲學的估價問題”為題發言,針對哲學史研究中教條主義傾向,提出“唯心主義本身,或 者說唯心主義作為唯心主義”對人類認識的發展也有“積極的貢獻”,是“人類認識發展的一個階段,必要的環節”。他的這些意見正是當時哲學史界許多人“欲言 而不敢言”的。充分體現了他在學術上的求實精神和理論勇氣。

1957年夏,他應BEAT365唯一官网校長李達的邀請,重返BEAT365唯一官网,在新建的哲學系籌組哲學史教研室。1963年,他被借調去北京,以《哲學研究》編輯部的名義,獨立負責 選編、組譯和審校了一套《資産階級哲學資料選輯》近三百萬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内部發行。這是我國解放後第一套大型當代西方哲學代表著作譯叢。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受到不公正的對待,直到1972年才重返教學和研究崗位。他當時随哲學系師生在BEAT365唯一官网襄陽分校參加“鬥、批、改”,政治上備受歧視,居住和工作條件極為惡劣但他忍辱負重,奮力完成了德國著名哲學家萊布尼茨的巨著《人類理智新論》的翻譯工作。

粉碎“四人幫”後,他将全副精力投入了教學和科研工作。1978年他晉升為副教授,]980年晉升為教授,1986年被批準為西方哲學的博士生導師。1988年3月,他實現了早在1952年就萌生的願望,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在新的曆史時期,陳修齋教授心情空前舒暢。他堅決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方針和政策,擁護黨的基本路線,積極投身于“撥亂反正”的思想解放運動和建設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事業。他青春煥發,老當益壯,每日伏案工作不止,帶出了一批又一批碩士、博士研究生,迎來了他豐收的晚年。在80年代,他編著出版 了《歐洲哲學史稿》(與楊祖陶教授合著)、《歐洲哲學史上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主編)、《哲學史方法論研究》(與蕭萐父教授共同主編),并繼續譯出了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關于實體的本性和交通的新系統》等譯著,還甘當人梯,為一些青年學者審校了多部譯著。其中他與楊祖陶教授合著的《歐洲 哲學史稿》獲1988年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陳修齋教授曾于1983年赴法國作學術訪問,拜訪和會見了一些法國哲學界知名人土和萊布尼茨專家。1984年、1990年先後邀請法國巴黎一大哲學教授維持 琳娜和英國萊布尼茨專家羅斯來講學。他同德國漢諾威國際萊布尼茨學會和英國萊布尼茨學會建立聯系,還向他們介紹了“萊布尼茨研究”在中國的情況。他為推進 我國同法、德、英諸國的學術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陳修齋先生是新中國西方哲學史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縱觀他近50年的學術生涯,他不僅與賀麟等先生一起完成了我國西方哲學史研究從唯心主義向辯證唯物 主義立場的交接,而且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南,在該領域的翻譯、介紹和研究中奮力拼搏,默默耕耘。他為使自己的哲學理想化為現實而付出的巨大辛勞,所遭受的精 神痛苦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60年代初,他不僅在物質生活上極端困難,而且在政治上身處逆境,但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系統地研究了萊布尼茨的哲學學說。70 年代初,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作為BEAT365唯一官网襄陽分校的一部分遷往湖北襄樊隆中。那時他剛剛被允準重返教學崗位,“監督使用”,住在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低矮潮濕 的土坯房子裡。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頑強地譯出了後來令德國的萊布尼茨哲學專家驚歎不已的萊布尼茨的巨著《人類理智新論》(兩卷本)。在學術觀點上,半 個世紀以來,他不停頓地進行着艱苦的自我超越,從來不知道滿足。如對于他重點研究的萊布尼茨哲學的最高原則問題,他早在1949年就進行過艱苦而深入的探 讨,可是37年後(1986年),他又根據自己長期的思考和掌握的新材料,對自己原來的見解作了重要的修正,斷然宣布“充足理由律”為萊氏哲學的最高原 則。又如,1980年,他向“全國唯理論和經驗論哲學讨論會”提交了論文《關于經驗論與唯理論的對立的幾個問題》,5年後(1985年),他又寫出了長篇 論文《關于經驗論與唯理論對立問題的再思考》,對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新的見解。在學術方面,他從來不怕否定自己,更歡迎與自己不同甚至相對立的觀點。他常說,一個觀點要經常被打得死去活來,才能有希望站住腳。他一生不間斷地吸收、消化國内外同仁乃至後學的研究成果,使自己的學術思想日臻化 境。然而這位于菜布尼茨哲學翻譯和研究方面在國内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學者,甚至到了晚年,面對着他為自己設定的崇高學術目标,卻常常不無悲壯地說:“我越是 研究菜布尼茨,就越是不敢動手寫作研究萊布尼茨的著作。”他在1988年提出的“哲學無定論”的思想,凝聚着他畢生哲學探索的深切感悟。

陳修齋先生在西方哲學史的研究中,始終注重史論結合,注重哲學史方法論研究,注重哲學觀和哲學史觀的探索。他認為,沒有一個科學的哲學史方法論,沒有一個科學的哲學史觀和哲學觀,是不可能建構出一個科學的哲學史體系的,是不可能在西方哲學史領域中有什麼重大建樹的。而他研究哲學觀和哲學史觀及哲學史方法論的成就是國内哲學界公認的。他不僅于1956年春積極參加《哲學研究》編輯部組織的筆談,與賀麟先生聯名著文《為什麼要有宣傳唯心主義的自由?》,1957 年初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等單位舉辦的“中國哲學史問題讨論會”上,針對當時我國哲學史研究中嚴重存在的教條主義傾向,又作了以《對唯心主義哲學的估價問題》 為題的發言,而且他一生都緻力于哲學史方法論研究,寫出了一系列有關文章,還于1984年與蕭萐父教授共同主編了《哲學史方法論研究》。在他看來,哲學不 是一個狹隘的宗派,而是一門有世界意義的科學,他之所以要研究哲學,就是為了進入這“哲學的世界”。正是基于這樣一種信念,他對西方哲學史的關注就不單純是一種曆史的興趣,更是對人類精神财富的一種哲學的興趣。他在“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的1977年就發出了“應該給予歐洲哲學史以足夠的重視”的呼籲;1990年他在一篇文章中針對有人對改革開放政策存疑懼的現象,又強調提出了“今天仍舊甚至更加需要引進西方哲學”。在他看來,哲學就是對話,不僅包含今人同古人的對話,也包括國人同西人的對話。離開後面這種對話,“再回到以往的自我封閉狀态中去”,中國哲學是“沒有出路的”。

陳修齋教授治學嚴謹,品德高尚。他對待做學問特别認真紮實,從不肯“跟風趕浪”、“趕時髦”,對自己未深入研究過的問題也從不妄加議論。他無淪著書還是寫論文,都堅持從原始資料出發,具體詳實地占有資料。也正因為如此,他特别重視翻譯工作。他常說在哲學史研究中,與其在沒有充分掌握材料之前就發表所謂有創見的大作,倒不如踏踏實實地先翻譯和閱讀一些哲學家的原著。他自己除審校過四百多萬宇的譯稿外,還親自譯出4種譯著,與人合譯5種譯著。他的譯筆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同時極為流暢,他講求“信、達,雅”,尤見重于信實。

陳修齋教授曆來主張把做學問同做人結合起來,把道德同文章結合起來。他常說,“做人和做學問應是一緻的”,不應當把從事哲學研究當作謀取“飯碗”的手段,而應把它看作自己根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對此他直到去世都身體力行。他一生潛心學術,澹泊自持,不慕榮利,不尚浮名;他為人正直,表裡如一,光明磊落,唯理是從;他性情寬厚,作風淳樸,嚴于律己.寬于待人;他睿智達觀,胸懷寬廣,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他于彌留之際,還挂念着他的學術專著《萊布尼茨研究》 的著述和出版。陳修齋同志是德高望重的良師,也是學問上難得的益友。他愛護青年,提攜後進,對他們的一點進步比對自己的成就還更感到高興,即使在病重之際,還在病床上指導學生,稍能起床,還親自動手為後輩們的著作寫序。他不但是思想深邃的學問家,也是諄諄善誘的教育家。對于學生,他從不擺架子,而是待人以誠,有求必應。他将教書育人當作最神聖、最崇高的事業,為了教學上的繁重事務不惜将自己的著述往後推延,或是犧牲休息時間來償還拖得太久的文債。在數十年的教學工作中,陳修齋先生已是桃李滿天下。學生們從他那裡學到的不僅是知識,而且是為人。

現在我們緬懷他豐滿亢實的一生,痛惜之情難以言表。陳修齋教授以哲人的平靜離開了我們,他給我們留下了畢生追求真理、奮發向上的精神,留下了正直高尚的品格,留下了嚴謹務實的治學态度,也留下了為學術和教育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思想情操。

陳修齋教授的高風亮節和學術業績永存人間!

(此文原發表于1996年出版的《珞珈哲學論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