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年蔭下,午後,
初識齋舍時.
碧瓦朱窗花相映
傾蓋如故
一面傾心
第一次伫于老齋舍的拱門之下時,還是在一年之前,盛夏光年,樹影交疊,我仰頭去看羅馬式券拱門上古老的花紋,周圍以花崗岩的灰色為主色調的牆壁,尤顯質樸大方、厚重沉穩。拱門裡是古樸的百步梯,拾階而上,隻見兩旁一扇扇張開暗紅的木窗,透着一種神秘而又深邃的古典美,而斑駁的痕迹更是平添了幾分曆史的厚重感。高遠處青色的瓦片在陽光下閃閃發亮,讓人移不開目光直到眼睛發澀才好。
後來,我方得知這裡原是學生宿舍,而那兩個讓我屢屢停步的大天井則将宿舍分隔為前中後3排,各排則依山勢高低分為1至4層;每棟每層以《千字文》命名,形成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16個齋舍。而宿舍屋頂做成的平面,更是蘊涵“地不平天平”的深意。
再後來,我也有幸從一位學姐那裡窺見到櫻頂的風貌:說及櫻頂,她眼前就不由浮現出那層層向上的百級階梯,猶記當年自己正午時分趕赴櫻頂開會的情景,下課鈴響後匆匆忙忙去樓下超市買吃的,然後叼着面包便開始爬這百步階梯。正午的陽光依舊強烈,盡管時間依舊緊湊,但随着腳步越往上走,心情就愈發明朗,到達頂部的那一瞬間,一切豁然開朗。說到這裡,學姐不由感歎,上去之後,真的很不一樣,是那裡特有的風景。
而櫻頂的夜晚同樣也充滿學姐和友人們曾經的遐想與回憶。學姐談到那是沒有Led的燈的年代,直到她大四時學校才在老圖書館安上燈。所以每逢社團會議結束時,天色已暗,沒有燈光照亮的櫻頂也顯得格外靜谧還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當是時,星光璀璨,男同學們難得也表現出孩子氣的一面,要再往上走“探探險”,編一些志怪故事逗笑女同學,最後一行人言笑晏晏相結伴地回到宿舍,大抵最是年少不知愁吧。
學姐也提及自己在櫻頂唯一遺憾便是大四畢業時沒能登頂老圖書館。大四那年她穿着畢業服,特地化了妝想要最後一次在櫻頂拍美美的畢業照,或許是大家都對這一方天地有着難言的眷戀吧,排隊照相隊伍太長,面對武漢高溫的大太陽,最終學姐沒能登頂。後來她屢次回想仍有遺憾和些許感慨:四年以來沒能真正地登頂,或許依然隻是“身在此山中”。她說:“有時候當你還在武大時,你就是'隻緣身在此山中',對于有一天離開武大并沒有感覺;而當你走到最高點看到那片景色時,你才會覺得,我要離開了。”每一次擁抱都要用力點,因為很可能當真正告别時,你是來不及說再見的。
或許是初見時那說不清道不明的萦繞于心目的情愫,或許是學姐的那一席話,在短暫的别離後,我再次回到了這一方天地。然而不久老齋舍迎來了長達十月的修繕,預想中的重逢也随之延期,然而每當在高處看到遠方一抹典雅的青綠時,心情便不由明朗起來,暗暗期待下一次相遇。
琉璃碧瓦朱漆窗,櫻花掩映黉門敞。
修繕後的老齋舍依舊熟悉,還是那扇朱窗,不過顯得更加精緻結實,而其中的宿舍不再是“要風度不要溫度”,中央空調、智能用電系統、全實木家具等設備一應俱全。可以說這是老齋舍的一次新生,是曆史的又一次重煥光彩。
人面櫻花依舊在,猶是驚鴻初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