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首頁 · 學術活動 · 學術風采 · 正文

山西大學江怡教授“中國分析哲學的前世今生”講座成功舉辦

點擊次數:更新時間:2022-07-25

本網訊(通訊員廖少坤)7月23日上午,應我院邀請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江怡教授做了題為“中國分析哲學的前世今生”的線上講座。本次講座是beat365体育官网百年慶典舉辦的系列活動之一,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郝長墀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朱志方教授、蘇德超教授擔任與談人,和江怡教授共同探讨了中國分析哲學的相關問題。來自全國各地的260餘名師生參加了本次線上講座。

主持人郝長墀教授介紹了beat365体育官网的百年曆史,以及beat365体育官网與中國分析哲學的深厚淵源後,講座正式開始。

首先,江怡教授闡明本次講座的目的,希望通過梳理分析哲學在中國百年發展的曆史,來展望中國分析哲學的發展方向。江怡教授考察了分析哲學進入中國的曆史,并把分析哲學20年代以來在中國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洪謙、金嶽霖、馮友蘭和張岱年等哲學家為代表。第二階段是八十年代起,以科學哲學為主導的實證主義傳統和以自然辯證法為标準的科學哲學研究。

接着,江怡教授指出,分析哲學在中國的傳播與西方哲學東漸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西方哲學東漸史的研究著作肯定了20世紀中國哲學以吸收借鑒西方哲學為框架,以傳統思想為内容,以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為指向的哲學研究整體構建。此外,江怡教授認為,近年來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讨論體現了中國哲學研究對于方法論的重視。

緊接着,江怡教授澄清了兩個概念:即“分析哲學在中國”和“中國的分析哲學”。“中國分析哲學”是用來自西方的分析方法處理中國哲學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理論和方法。基于此,江怡教授提出了中國分析哲學的雙重任務,認為分析方法對于中國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最後,江怡教授提出建構“中國分析哲學”的理論三個任務:第一,對20世紀中國分析哲學史的研究;第二,中國分析哲學研究的問題域建構;第三,對于中國分析哲學的方法論研究。江怡教授認為,中國分析哲學的理論建設,始終從問題分析入手,側重方法論探索,以多學科交叉為靶向,由此建構中國當代哲學的整體框架,完成了對中國哲學的體系性說明。

在與談環節中,朱志方教授認為中國分析哲學的發展有着枝繁葉茂的前景,并以“中國分析哲學的來世”作為回應接續江怡教授的講座,分析了中國分析哲學未來發展的優勢和不足。在傳統上,朱教授指出中國傳統經典資源和文化傳統中包含的分析的精神,但傳統儒家對于“格物緻知”和“修齊治平”不對等的重視程度影響了中國形而上學和科學的發展。在當代,朱教授認為,分析哲學發展的兩個重要支撐是科學與分析方法。

蘇德超教授以“中國哲學的分析化”和“中國的分析哲學”兩個概念為核心提出五個問題,一、是否要從中國傳統中開出分析方法;二、“分析”在當代情境下的涵義和内核;三、如果“分析”是概念辨析,中國哲學的分析化是什麼含義;四、“中國的分析哲學”中“中國”是什麼意義上的概念;五、在“中國的分析哲學”情境下如何做分析的馬克思主義。

江怡教授就朱志方教授和蘇德超教授的觀點和問題進行了回應。江怡教授對朱教授的觀點很贊同,認為需要把分析的方法應用于中國哲學之中,挖掘中國傳統經典中潛藏的資源,特别是中國古典文獻中包括的分析和邏輯方面的工作,指出中國分析哲學中,體系工作與概念分析并不矛盾,不能隻停留在概念分析的層面,也要發展到體系來。

江怡教授在回應蘇教授的五個問題中提到,第一,中國傳統是有“分析觀念”的;第二,分析的概念隻能給出一個廣義的解釋;第三,“分析化”是指對中國傳統文獻做一些分析化的工作;第四,中國哲學的概念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來理解;第五,我們可以用分析的方法來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江怡教授強調,“分析是基礎,但不是全部;分析是入門,但不是結果;分析是方法,但不是目的”。

最後,主持人郝長墀教授感謝江怡教授給我們帶來了一場非常具有啟發性的别開生面的講座,同時感謝朱志方教授與蘇德超教授的參與。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