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劉佳源 陳瀚钊 高金鵬)9月17-18日,“中國哲學的曆史書寫:素材、策略與方法論”學術研讨會在BEAT365唯一官网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beat365体育官网、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部主辦,BEAT365唯一官网比較哲學與文化戰略研究中心、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協辦。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蘭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暨南大學、深圳大學、湖南大學、天津社會科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大學、華中農業大學、BEAT365唯一官网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江海學刊》雜志社、《學術研究》雜志社、《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編輯部、《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等新聞界和出版界的編輯記者近100人參加此次會議。
本次會議内容涵蓋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多個領域,分主旨演講以及七個分會場進行,學者們就會議主題展開了廣泛交流與深入讨論。

郭齊勇教授作大會主題發言
主旨演講環節由BEAT365唯一官网吳根友教授主持。
BEAT365唯一官网郭齊勇教授作題為“中國哲學史的問題意識與主體性”的主題發言。郭教授指出,哲學史就是問題史,中國哲學史中的問題與問題意識應當引起重視,并列舉了中國哲學關注的六大主要問題,認為與西方哲學相較,中國哲學存在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們應當自覺建構中國哲學史的主體性,在研究中國哲學史的過程中做到邏輯與曆史的一緻,重視經典诠釋中的追問與創新。

楊國榮教授作大會主題發言
華東師範大學楊國榮教授作題為“如何理解中國哲學”的主題發言。楊教授認為,中國哲學作為哲學,集理論性與曆史性、生成性與繼承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為一體,應當建構有曆史的哲學與有哲學的曆史,二者不可偏頗。在哲學史研究過程中,既要把握其曆史演化的内在脈絡,也要注重現實的形态。
17日下午兩場線下學術報告會分别由BEAT365唯一官网儲昭華教授和秦平教授主持。12位學者分别從不同角度論述中國哲學史的内涵意義。陝西師範大學丁為祥教授從個體層次、社會共識、時代思潮诠釋了他對哲學史書寫的客觀性與主體性的理解。BEAT365唯一官网吳根友教授以清代卷的寫作方法論為例探讨“中國哲學通史”的通與專問題。他認為《中國哲學通史(學術版)》的發布為後人提供了視野與啟迪。暨南大學高華平教授圍繞《中國哲學通史(學術版)》的書寫方式、方法的創新與貢獻、啟示等三個方面展開讨論。華中農業大學蕭洪恩教授結合自己撰寫的少數民族哲學卷闡釋了珞珈中國哲學傳統。BEAT365唯一官网文碧方教授分别從胡宏與二程洛學、胡宏與《中庸解》、以胡宏張栻為代表的湖湘學對朱熹的影響三個維度講述了胡宏湖湘學形成的淵源及其影響,梳理了作為湖湘學派的開創者胡宏的思想脈絡。BEAT365唯一官网胡治洪教授分享了寫作《中國哲學通史·現代卷》的感想,他認為研究者在寫作中應當重視一手文獻,并表達了他對于中國哲學未來前景的信心。湖北大學周海春教授以《論語》中的“孟懿子問孝”章為例闡釋了中國哲學史的書寫問題,指出中國哲學史的書寫可能仍需處于“哲學在曆史中”而非“曆史在哲學中”的狀态。華中科技大學廖曉炜教授通過對比胡适、馮友蘭、勞思光三者撰述的中國哲學史,指出未來中國哲學史的書寫既需要體現相對于常識的哲學性,也要突出與西方哲學不同的内在特質。BEAT365唯一官网謝遠筍老師從《中國哲學通史·先秦卷》所概括的中國哲學之特質出發,指出生命體證與對中譯西方哲學概念的使用之間存在着張力。 暨南大學黃燕強教授分析了中國哲學史書寫背後的時空觀念維度,對時空本質的思考奠定了對觀念與客觀環境關系的理解。暨南大學劉依平老師從“學術版”一詞的意義、新的書寫範式、創新性三個方面呈現了《中國哲學通史(學術版)》的學術意義,并在文獻的意義上提出将其數據化的建議。華中科技大學王博老師概括了現當代中國哲學的三種理論路徑,指出方東美以哲思和詩境融合作為中國哲學特質,蕭萐父先生以“純化”與“泛化”相結合的方法勾勒中國詩化哲學形态,張世英區分詩性與非詩性以體現語言的詩性特征。

線下學術報告會學者讨論
18日上午,三個分會場的五場學術報告會線上進行。第一分會場的學術報告會先後由BEAT365唯一官网文碧方教授和劉沁老師主持。四川大學李景林教授認為哲學方法實質上就是哲學的内容和展開他自身的方式、次遞、程序和曆程。他主張将方法收歸内容,從中國學術傳統中整體性和創造性地轉出來,通過中國經典及其意義系統的重建來面對時代問題,找到現代中國哲學自身的研究方法和書寫方法。北京大學鄭開教授分享了訴諸哲學史以論哲學的幾點思考。他認為哲學史與哲學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講哲學要通過講在哲學史來進行。在這個線索下探讨中國哲學史的開端,就需要通過梳理哲學史來發現哲學突破,進而在這個方向下努力探求中國哲學獨特的理論範式。中國社會科學院陳霞研究員從七個方面介紹了賀麟先生對于中國哲學的創新研究。一是面對現實,應對危機;二是立足傳統,華化西哲;三是另類的體用;四是改革道德,轉向現代;五是加強推理,構建心學;六是知行合一新論;七是辯證直觀的認識論,這七個方面全面且深刻地反映了賀麟先生對于中國哲學研究的貢獻。湖南大學陳仁仁教授主要從易學的哲學史意義和易學哲學問題、易類出土文獻的分類、易類出土文獻對理解易經哲學的意義、易類出土文獻對理解易傳哲學的意義四個方面,讨論了易類出土文獻的哲學意義問題,凸顯中國哲學自身的主體性。四川大學舒大剛教授主要以古典文獻的現代诠釋為中心,讨論了現代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新方向、新方法。他主張當今中國哲學史研究要有兩個意識,一是曆史的意識,指從古典典籍中梳理傳統思想中的實踐價值。二是關注當下的問題意識,即從具體實際中把握時代問題,書寫有價值的中國哲學史。中國人民大學曹峰教授認為二十世紀的中國哲學史書寫存在兩條線索的交融。他從“依據出土文獻展開的先秦秦漢以及黃老道家研究”“從政治思想角度展開的先秦名學研究”“以中國哲學為中心的日本漢學譯介與研究”三個方面切入,主張當今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應回到思想史的原貌,在“泛化”前提之下,才能提煉出“純化”,在“返本”基礎上,才能“開新”。深圳大學問永甯教授談及了他關于中國哲學史寫作的思考。首先,哲學史是漫長的寫作過程,需要一步步澄清與推進。其次,在民族哲學寫作方面,他認為民族是動态發展的,相應的民族哲學研究不能一概而論。最後,他建議本系列叢書可以注意宗教哲學方面的内容。中國社會科學院匡钊研究員闡釋了他對中國古代身心問題的理解。他指出,身心問題是一個談論中國哲學可能的角度,中國古代主張身心一體的背後原因是來自隐喻的形成範式,即内外關系的方位隐喻。内外原是方位關系,後被隐喻到身心關系,這關系着中國思想背後的思維模式機制。

部分與會人員合影
第二分會場的學術報告會先後由BEAT365唯一官网李健君教授和肖航教授主持。深圳大學景海峰教授關注經學與中國哲學的關系,他認為經學作為中國傳統的主體内容,在晚清以後面臨西學沖擊而被材料化,故隻能在義理上被納入哲學化的儒學之中以尋求現代價值,經學的複興不應複舊,而應是儒學面向當代社會的延展。清華大學丁四新教授回顧中國哲學研究的百年曆程,指出自民國到1980年代,中國哲學史的書寫由哲學自覺轉變為重視特殊性,而在1990年代以來由重視特殊性的保守面向轉進至主體性的建構,未來則應采取交互主體的對話模式,不斷開放與豐富自身。中國社會科學院劉豐研究員指出,曆史學界針對哲學界的宋明理學研究而提出“宋學”概念,意在指責後者重視概念闡發而脫離社會聯系、以理學為主而窄化了“宋學”的内涵,由此體現思想史與哲學史視域的差異,他進而認為兩者應相互借鑒與吸收。華東師範大學朱承教授指出,《中國哲學通史(學術版)》既在時代、學派與人物、中華民族思想、理論邏輯等方面體現了全面性與貫通性,又在哲學觀、對文獻的客觀反映、提供思想資源、回應普遍哲學問題等方面體現了深刻性與指導性。浙江大學董平教授以浙東學派的曆史哲學考量思想與時代的關系,他認為“道”雖然不變卻通過“氣”表現為獨特狀态,因此曆史應當是對有意義事件的記錄,哲學史的書寫也應使中國哲學的獨特内涵面向當前時代而重新顯現。山東大學王新春教授指出《中國哲學通史(學術版)》超越了摹仿西方哲學、教條式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依傍其他中外哲學形态等構建中國哲學的範式,充分結合中國哲學的生命學問向度與家國天下關切,實現了中國哲學史書寫的範式轉換。《學術研究》雜志社羅蘋副主編指出,以新方法重寫中國哲學史出于對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反應,但未來應以補寫中國哲學史為重,應融彙多學科、全方面的研究以補寫出系統的形而上學,《中國哲學通史(學術版)》在此意義上具有典範意義。天津社會科學院張永路副研究員比照《國語·楚語》與上博楚簡《昭王毀室》,說明《國語》的編纂基于春秋時期的事語類文獻,這體現了早期文本以章為單位布局、增減故事的文本結構與生成模式,具有很大的開放性。
第三分會場的學術報告會由BEAT365唯一官网沈庭教授主持。複旦大學吳震教授以現代中國哲學學科的建設發展為背景審視了《中國哲學通史(學術版)》的出版,吳教授認為該書以通史為書寫形式,以學術性、思想性為根本追求,以對中國哲學做貫徹的了解為根本旨趣,全書在時間上打通了上下數千年,重視方法論上的創新,是最具深厚學術分量的成果之一,這本書的出版也必将留下輝煌的篇章。北京大學幹春松教授以侯外廬在《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史》中對“過渡時期”的特征描述“變”為引入,讨論了“過渡時期”的哲學建構與寫作,幹教授介紹了該時期“時代問題”和“思維方式”的變化,表達了他對《中國哲學通史(學術版)》如何處理康有為和章太炎在“哲學史”中的定位等問題的期待。蘭州大學陳聲柏教授認為,公孫龍研究是現代學者們在“以西釋中”的主流範式影響下發掘建構的結果,有必要回歸文本找尋公孫龍的本義。陳教授認為《堅白論》的真正主旨是:通過堅、白兩種性質在“定”“兼”“藏”三種“位”中的“正名”分析,揭示事物“性質(實)”的三種不同涵義:石之堅、白特性;物之堅、白共性;離之堅、白自性。西安交通大學龔建平教授從對“疑”“惑”之異的辨析切入,談及對孔子的道德理性與為學路徑的認識。他認為,孔子哲學中包含“下學”需要且必須“上達”與“一以貫之”的哲理,“下學上達”的認識旨趣決定了儒家認識論的現實品格與理性傳統,是“聞道”的體現。
會議閉幕式由BEAT365唯一官网孫勁松教授主持,BEAT365唯一官网廖璨璨教授作學術總結發言,吳根友教授為大會緻閉幕辭。
最後,郭齊勇教授對學者們對于會議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并表示學術總是在繼承前輩學人學術衣缽的基礎上探索推進,此次會議的召開是做好中國哲學的一次嘗試,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吾輩學人不斷克服,從而更加深入地做好中國哲學。至此,本次“中國哲學的曆史書寫:素材、策略與方法論”研讨會圓滿落幕。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